《巴中日报》探索“道德超市” 破除脱贫“心病”_四川省平昌县人民政府 ?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中心 > 外媒看平昌

《巴中日报》探索“道德超市” 破除脱贫“心病”

2019-04-19 09:44 单位:县新闻中心 作者: 李余良 阅读: 1038次 【字体: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贫举措,让广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但破除部分贫困群众“心病”依然任重道远。

“志智双扶”,根治部分贫困群众思想问题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乡村受长期贫困影响,部分村民自私心态、依赖心理较为严重,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认为只要自己穷,国家就应理所当然无条件给自己钱,终日“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该自己投工的不投,该自己出资的不出,甚至有人恶意分户,故意让老人独居危房,以便保证其贫困户资格。同时,农村的一些陈规陋习也成为脱贫的阻碍。部分边远、边角、边界深度贫困村,越是经济落后越是喜欢大操大办,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由此带来的好吃懒做、攀比浪费等陋习,尤其是高价彩礼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地方的脱贫工作,一些家庭因高价彩礼而一夜返贫。此外,精神脱贫的载体不足不优,也掣肘了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留守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虽然近些年,开办了如农民夜校的感恩自强教育、村史馆的选树典型现身说法、农家书屋的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但这类活动群众的参与度、积极性还不高,亟须进一步优化载体来激励引导乡风文明向前推进。

过度依赖政策不愿脱贫,陈规陋习影响脱贫,载体不足不优掣肘脱贫——这些问题,为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带来了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由此可见,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之一,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缺失、不能淡化、不容小觑,与脱贫攻坚中的物质脱贫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一定程度上,群众的精神脱贫甚至更重要。这就急需找准切入点,激励引导乡风文明,用“志智双扶”来根治部分群众的“思想荒芜、习俗荒芜、道德荒芜”问题,增强贫困群众底气、激发贫困群众志气、提高贫困群众勇气,激发其内生动力,推进脱贫攻坚纵深发展、高质量发展。

尝试“道德超市”积分制,改善乡风文明

根据平昌基层工作的实际,我们在超市积分的启发下,探索建立了“道德超市”,尝试通过“道德积分”有形的量化和激励,来解决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具体的做法是,按照“户、人”层次,开展“十星”“五个示范户”“三比”“好人好事”“绿色环保”“热心公益事业”系列道德积分活动,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帮扶部门工作组、第一书记、村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组成考评组,每十天进行一次考核评比,村民可根据道德积分按标准去村淘宝商店兑换相对应的日常生活用品。买奖励品的钱,来源于村里设立的“四比促四好道德基金”,这一基金面向村集体经济、社会爱心人士、党员干部群众、帮扶部门及帮扶干部筹集。不仅有物质激励,每十天一次考评成绩后,还会在村政务栏公开公示,前五名发放流动红旗,并对应相应奖品,排在后五名的通过村广播重复播报。这一系列的道德积分活动,让乡风文明有了很大的改观,干群同心同德聚力脱贫攻坚的氛围渐趋良好。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有“德”必“得”的激励机制,不是道德物化的具体表现,而是一种价值评价方式,把新时代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分值量化后对应日常生活用品兑现给有德者,让无形变有形、无声变有声、先进带后进,把空洞的说教教育引导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用品,让老百姓每天触摸、使用、感知,充分感受到道德是有价值的,在潜移默化中行为习惯一点一点地改变,思想境界一步一步地提升,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道德超市”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通过在各村开展“十星”“五个示范户”“五好”评选及“三比”等活动进行道德积分,确保乡风文明建设有机制可行、有尺子可量、有镜子可照,能够充分调动各家各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位村民在道德评比量化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点滴小事做起,自发自愿合力提升整村道德文明程度,实现整村风气根本转变,正能量得以彰显,负能量得到消减,无声无息中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以“道德超市”为载体,通过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也得到增强,能够进一步凝聚人心,党员干部模范作用、教育引导服务群众作用也得以进一步发挥。(作者系中共平昌县委副书记、县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