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巴中3月9日讯(记者 李桃 任佳君)曾经的平昌县高峰乡南斯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致富难”,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恶水的地方;如今的南斯村路修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而这一切的变化都与一个女人紧密相连,那个女人叫熊键华,是南斯村村委会主任。她说命运曾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关上了一扇门,但不依靠别人,所以她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熊键华参加巴中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8周年暨女干部素质提升专题讲座(李桃摄影)。
突逢巨变,家庭妇女自立自强谋生计
1992年刚嫁到南斯村时,熊键华还是一个只会做农活的家庭妇女,虽然村子里水不通、路不通,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但是熊键华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生活总会一点点变好。然而一场巨变让她的美好向往化为乌有。“其实那件事对我而言很沉重。”在稍显黯然后,熊键华向记者说起了那场改变她命运的意外。
“我婆婆生了三年病,为了给她治病,我丈夫家借了很多钱,因此当我嫁进来时,家里面已是负债累累。”为了挣钱还债,熊键华的丈夫在结婚后不到三个月就选择到沿海地带务工,但万万没想到,短短2、3个月的时间,熊键华的丈夫就因为一场事故,导致右手致残。“那时我只有20岁,还怀着身孕,知道消息后,便觉晴天霹雳。”家里负债累累,丈夫身有残疾,生活的重担在顷刻间便压在了熊键华身上。“没办法,我只得想方设法地挣钱。”种白菜、种叶子烟、养猪,虽然熊键华尽她所能为家里创造收入,但依旧是杯水车薪,加之两个孩子的接连出生,熊键华只得另谋生计。
“从小家人给我灌输的概念就是女人要自尊、自立、自强,所以无论如何我想着都要把这个家撑起。”1994年,熊键华开始试着做起小本生意,在村头的小店里卖卖米、卖卖盐等日常用品。到1995年,熊键华开始借钱到成都进些衬衫之类的百货,而为了尽可能多的卖出店里的东西,她总会趁着村里赶场的时候,背上沉重的货物,走上好几公里的泥巴路去集市售卖。
工作中的熊键华(图由熊键华提供)。
竞选村主任,因偏见被质疑
虽然小店的收入并没有太多,但熊键华自有打算,“我丈夫虽然身有残疾,但我常常告诉他‘身残志不能残’,有了小店,他就能在里面经营,而我在空闲时可以多做点农活或者外出务工。” 做副食、做餐饮、做百货、贩卖生猪、开农家乐、卖猪饲料、开物业公司——随后的那些年,熊键华做着形形色色的生意,“主要是家庭压力太重,啥子挣钱我就做啥。”天道酬勤,在熊键华一步一个脚印下,她不仅还清了家里的欠债,家里的日子也开始富足起来。但新的挑战再次摆在了熊键华面前。
“2009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时候,村里领导喊我去竞选村里干部。但是村里的老百姓和老党员一看到我去竞选都有些不快,在他们看来,我只是会做生意,而且还是个女人,根本带领不了他们搞发展。”面对村民们质疑与不满,熊键华并未退缩。“当时我就在他们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说‘我是个生意人,但没有经济头脑就没有政治头脑;我是一个女人,但我要做一个大写的女人;我也是个农民,我懂得如何经营这片土地’。”
积极谋发展,村子旧貌换新颜
走马上任后,熊键华开始为村子积极谋发展,但村子一没区域优势,二没产业支撑,要发展何其难。“没项目就找项目,没资金就找资金,那些年我真的是到处跑。”上犹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等等地方,只有是涉及到村子发展的地方,熊键华总是多番跑动,多番思考。“要想富先修路,所以第一步我先把村里的路修起来了,到目前为止,已经硬化了村、社公路14公里,产业路5公里,入户道路60条,近13公里,可以说是户户通。”
路修好了,产业自然也要搞起来。2008年7月,熊键华承包土地20余亩种植双孢菇,亩产值达到2200元,示范作用让老百姓尝到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甜头,就这样,因势利导,积极引导老百姓主动改变传统观念、摒弃传统思想、放弃传统农业,搞特色经、果、林等产业经济带。“现在我们村里已经成立专业合作社6个,流转土地1400亩,红心柚、莲藕、核桃、水产养殖等产业都搞起来了,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人均5000元,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村民看着如此喜人的变化,纷纷对熊键华竖起大拇指。“村民们对我的看法改变了,他们觉得我确实是在干实事,为他们谋发展。去年我准备辞职的时候,他们都不让我走。”面对村民的殷殷期望,熊键华在欣喜之余,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但是她说,“无论如何,既然我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尽职尽责,体现我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