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佛头山脚下却很少爬过佛头山,说来谁也不信,她说,“一年到头真的很忙。”孩子上高中了,从没送过孩子上幼儿园,没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甚至老师怀疑,是不是孩子没有妈妈,她很愧疚,“我亏欠家人太多。”忙碌在医院,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病房、诊断室,她说,“病人找到我,我就得担起责任。”
她,就是平昌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谢珏瑛,从医20年始终坚守医者初心——治病救人,护航超5000对母婴平安“着陆”,这20年,“媳妇熬成婆”,她历练成妇产科一线资深的“接生妈妈”,更被人们尊称为妇产科“谢一刀”。
紧急施救 产床上的母婴终于化险为夷
“吸气,使劲,再使点劲,孩子的头顶露出来了。”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医院产床旁,谢珏瑛指导着产妇生小孩。由于产程长,已精疲力竭的产妇根本使不上劲,胎儿头部嵌顿在阴道口,随时有窒息的危险。谢珏瑛急忙让产妇喝糖水、吃巧克力补充能量,稍歇片刻后再使劲。在宫缩药物催生下恰当用力,婴儿的头部一点一点地向外挤。终于,胎儿成功分娩。
“脸色乌青,这是窒息缺氧的症状,快抢救。”谢珏瑛剪掉婴儿脐带后,连忙清除婴儿口鼻腔分泌物,忙叫儿科医生给婴儿吸氧,轻拍脚心刺激婴儿啼哭。如释重负的产妇无力地平躺在产床上,脸色苍白,紧张地看着医生抢救婴儿。在等待胎盘娩出的过程中,产妇突然大出血,鲜血像放闸的水一样很快湿透了产床。“宫缩乏力,加注宫缩药物。”谢珏瑛吩咐护士的同时忙着剥离胎盘按压子宫,累得满头大汗。
一边是正在抢救窒息的婴儿,一边是产妇大出血,情况万分危急。陪护的产妇丈夫一见情势不妙,紧张得直哆嗦,竟跪在地上求医生救救她们。产房空气仿佛凝结了,整个产房只有匆忙的脚步声和监护仪的“滴答”声。“哇、哇……”随着婴儿一声啼哭,乌青的小脸慢慢地红润起来——婴儿得救啦。经过一番抢救,产妇出血也止住了,母婴俩终于化险为夷。
婴儿和产妇被送到监护病房,终于松一口气的谢珏瑛疲倦地走出产房,一边在办公室写病历,一边监护产妇病情。直到产妇苍白的脸红润,各项体征正常后,谢珏瑛才拖着疲倦的身子消失在回家的暮色中。
直爽,干练,谢珏瑛时常挂在脸上的微笑,让就诊的病人感到很温暖,可信任,更让人感到生命诞生的希望可以与之托付。
去年,一高龄妇女难以走出失子之痛的阴影,夫妇俩找到谢珏瑛执意再生一个孩子。谢珏瑛边安慰抽泣的母亲,边告诉她高龄妇女怀孕生小孩风险很大。但拗不过决心已定的母亲,于是,谢珏瑛给她作了孕前检查,并讲了很多备孕知识。 半年后,这位母亲成功怀孕。从那以后,谢珏瑛的电话成了“热线”,稍有点“风吹草动”都会来电话咨询。临产前半个月,病人身体浮肿厉害,血压升高,睡眠差,加之属于低置胎盘类病人,并发症风险加剧。谢珏瑛急忙催促病人提前住进医院待产,几天后剖宫产下一男婴。产后虚弱的母亲看着身旁的婴儿,苍白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她说,“医生们给我撑起了保护伞,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平安来到世上。”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97年,谢珏瑛从达县卫校妇幼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元山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由于医院超编,又被下派到灵山镇卫生院“支医”3年。也许越是基层,更能锻炼人。在农村医疗条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考验着医术的含金量。谢珏瑛边潜心工作边充电学习,先后到达州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脱产专攻妇产科专业,函授学习拿到川北医学院本科文凭。2014年谢珏瑛先后获得市、县妇幼健康技能大赛一等奖。20余年摸爬滚打般的历练,谢珏瑛成了响当当的妇产科主治医师,被人尊称为妇产科“谢一刀”。
心系产妇 大年三十不该值班的她在医院“守岁”
那是2011年除夕夜,寒风夹杂着碎米雪花把窗玻璃打得“啪啪”作响。
当年在元山镇中心卫生院上班的她和老公商量,有几年的春节都是接年迈的父母到医院旁租住的房屋里过春节,这个春节向院方申请前三天不值班,回老家土兴镇八角村过一个没有病人“打扰”的春节。
晚上10点多,谢珏瑛的电话响开了,“谢医生,老婆出血,肚子也疼得厉害,好像要生了。”电话一头的男人家住灵山镇元柏村,很着急。谢珏瑛在电话中了解到孕妇宫缩的周期短,是临盆的迹象,忙安慰他,“不要慌张,租车往医院送,叫孕妇平卧,我马上往医院赶。”
一旁的老公嘀咕,“叫他往县医院送不就推辞了吗?”老公虽不情愿,说话间已给老婆递来头盔,自己赶往院子里启动了摩托车。霜风夹杂着雪米钻进头盔打在脸上似刀割,谢珏瑛顾不着这些,一路打电话“遥控”孕妇家属怎样护理病人,通知医院值班医生作好手术准备。
40分钟后,产妇和谢珏瑛几乎同时赶到了医院。谢珏瑛正准备为产妇作检查时,才发现自己的双手早已冻得僵硬如冰不听使唤。她急忙安排值班医生和护士对产妇进行胎儿心率、血液、B超检查,自己忙打来一盆热水,将双手放在热水中取暖。经检查,胎儿心率低,脐带绕颈,必须马上手术。
手术室无影灯下,身着手术服的谢珏瑛正专注做手术,接刀划口、分离胎盘、取出婴儿、缝合伤口,一切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经过1个多小时的手术,产妇成功剖宫产下一健康宝宝。这个大年三十夜,谢珏瑛又在医院忙碌了一夜。
2009年的某一天,元山镇冯家岭一孕妇在大路上临盆,婴儿极有窒息的危险。接到急诊电话后,谢珏瑛抱着医药箱坐上摩托车往冯家岭赶。由于是泥石路,车颠簸得厉害,她从车上摔下来,额头划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她简单处理后,抱起医药箱又急忙赶往目的地。
2011年夏天,暴雨过后,洪水淹没了灵山镇元柏村溪沟里的漫水桥。谢珏瑛接到溪沟对面一孕妇在家临盆产下婴儿需处理的急诊电话后,和同事急忙往产妇家里赶。淌水过漫水桥时,被冲下浅滩湿透了衣裤。好在有惊无险,最后,坠地婴儿的脐带和擦伤也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面对病人求医,没有拒绝的理由,这就是医生的责任。”在谢珏瑛看来,半夜三更赶到医院接生,节假日上班,在家吃饭时接到急诊电话急忙往医院跑,通宵达旦做几台剖宫产手术,搀扶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安慰阵痛的待产妇,握紧痛得大汗淋漓的产妇的手,教月子妈妈给新生儿穿衣服…………这些都是常有的事。
德,行医之本,医生有德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2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无论是从灵山卫生院到元山中心医院,还是到县妇幼保健院,谢珏瑛始终铭记责任,牢记使命与担当,微笑面对就诊的病人。在病人及其家人眼里,她是亲切的“谢姐”,更是资深的“接生妈妈”。
心愧亲人 家是她来去匆忙的驿站
坐门诊、上手术台、巡查病房、写病历……谢珏瑛每天都是这样忙忙碌碌。据她介绍,医院医生实行轮班制,三天一个轮班周期,每个医生一天主班,一天副班,一个通宵班,只能休息通宵班第二天下午半天时间。“没有节假日,就是难得的半天休息时间也被工作挤得满满的。”谢珏瑛直言不讳,整天“泡”在医院里,虽辛苦但很快乐,因为我和同事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换来了无数母婴平安和无数家庭幸福快乐。
作为妇产科主任的谢珏瑛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职责——“传帮带”新同事,让她们尽快熟悉业务进入工作状态。平时,妇产科医生同处一个办公室办公,他们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妇幼保健院已建立起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技术骨干队伍,为妇幼保健撑起一片蓝天。
忙,苦,是所有医生工作的主旋律,但作为他们的家人,更多的是默默的支持和藏在心底的顾虑与担心。“一方面母婴的生命掌握在医生的手中,责任重大,另一方面长期在家庭与医院‘两点一线’之间忙碌,身体吃得消不?”谢珏瑛的老公深有同感,有时打电话给老婆,响上两声没有接,便迅速挂掉,担心电话铃声影响她做手术;忙碌一天的她回到家中,饭碗一丢就要“补瞌睡”,一家人便不看电视、不大声说话,担心影响到睡眠;半夜三更病人电话催醒她到医院接诊,家人打着手电送她下楼梯到医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家人默默地支持她的工作,暗地里祈祷她“手儿顺”,一切平安。
忙在医院,她“顾家”的时间很少。她的母亲两年前被确诊癌症,做女儿的她伤心地哭了一场,然后省吃俭用凑钱给母亲化疗、放疗治病,偶尔抽出点时间看望家住重庆的母亲,也是晚上去第二天赶回来。今年9月份,母亲病重逝世,这成了她一生的痛:她给已不能住院的母亲准备了一箱子补充能量的药水和止痛针药,可是还没来得及给母亲“挂上”……
公公、婆婆已七十多岁,身体多病,不愿意住进城市,执意居住在农村种点庄稼,说农村不吵闹,空气新鲜。老公也是个“大忙人”,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儿。无奈之下,把小女儿送到西南三实去读书。周末谁人照顾小孩?于是,公公每周五下午从老家风凉赶到县城接孙女,星期天送到学校后又急忙赶回老家……
医生、母亲、妻子、儿媳、女儿,谢珏瑛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孰轻孰重?“我对不起家人,一年365天,除了每年过年休息3天外,没有挤出一天时间操持家务,陪陪孩子和两边的父母。没有周末,没有旅游天,甚至没有舒舒服服地睡过一晚上无病人打扰的觉。”谢珏瑛直言,“一边是亲人,一边是病人,我根本无法做出选择,但医院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舞台。”
谢珏瑛,只不过是平昌县8000多名医务工作者之一。医生的苦与忙,也许只有医生的家人才深有感触,医院是家,因为医生整天忙在医院,有时的午饭,也只能叫外卖;温馨的家反而成了医生匆匆来忙忙去的驿站,因为她们回家饭碗一推就要“补瞌睡”,接诊电话一响,哪怕半夜也要急忙赶到医院。
这,也许是医生特别是一线医生的真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