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白衣古镇修缮复建的“加速度”一样,龙潭溪滨河大道及河道综合整治工地上挖机轰鸣、运输车穿梭,也在以加速度的进程推进工程。开年以来,平昌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基础、兴产业、促奔康,开足马力加速度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项目牵引
做优基础设施
G542白家咀大桥至星光大桥连接线是连接着平昌星光工业园、白酒工业园与火车站物流园的大动脉,将建成平昌的工业经济走廊。9月27日虽是雨天,这里的工地上依旧热火朝天、建设正酣。
“建设‘丘区经济强县’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县委书记蒲开文在全县项目工作会议上说。平昌县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依托项目支撑牵引,加速度做优基础设施,去年升级改造省道18公里,建成园区景区道路、重点乡镇快速通道、联网路89公里、脱贫摘帽村社道水泥路512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100%的村通水泥路;加快骨干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完成双桥水库枢纽工程,完工牛角坑水库干渠一期,开工建设纸厂沟水库,江家口水库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172”重点水利项目;新建集中供水工程73处,解决13.8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能源通讯保障有力,4G网络实现乡乡覆盖,全面完成53个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天然气管网覆盖25个乡镇。
2017年来,平昌更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紧扣全省全市“项目年”活动,紧盯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系列政策机遇,聚焦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潜力型、全局型、带动型项目,以前期逼落地,以落地促开工,全年全县将续建51个项目、新开工146个项目,完成项目投资356亿元,持续构建平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域灌溉水利体系、稳定共享能源通讯体系,夯实“丘区经济强县”建设基础。
三产互动
做强产业支撑
金秋正是旅游的好时节,游客像赶趟儿似的,从四面八方来平昌领略“田园风光?水乡平昌”的魅力。9月24日周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驷马水乡里骑车的、蹬船的、赏花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驷马水乡的新常态。
突出“田园风光·水乡平昌”主题定位,互动融合发展生态旅游,平昌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建成了5个像驷马水乡一样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跻身“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乡村旅游强县”,乡村旅游产业正成为平昌“丘区经济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1—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412.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06亿元。
同提档升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一样,平昌县三产互动发展,做强“丘区经济强县”的产业支撑。提档升级发展新型工业,去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户,规上工业实现产值205.3亿元,增长10.9%;完成工业投资42.9亿元,增长13.9%。施迈电气产业园建成投产,兆润新能源摩托车正式下线,星光工业园成功创建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并列入全省首批“园保贷”试点园区。2017年,平昌县实施园区、企业、品牌和企业家工业经济“四大培育”工程,促进工业提速增效,新培育小微企业20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户以上,新培育3-5个市级以上知名品牌,1-2个省级品牌。量质并举发展绿色农业,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平昌发展起茶叶、花椒、核桃、中药材、水产、莲藕六大特色产业75万亩,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厂20个,培育康坪香米、碧峰蕊芽等13个绿色品牌,创立“平昌青花椒、江口醇酒、江口青鳙、镇龙山瓦灰鸡”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等称号。多元多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和物流业,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北京国联等知名电商合作,首批104个农村淘宝服务站投入运行,全面开通“乡村物流班车”,申报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获“四川省城乡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县”称号。
定向攻坚
做实精准扶贫
平昌县江口镇牌坊村村民曾永才原居住在深山沟里,生存环境恶劣,实施易地搬迁后,他在临近公路处建起了新房。“安居了就要乐业!”老曾乐呵呵地说,他砍掉房屋前后的杂树,栽植起100株蜜柚发展庭院经济,“两三年后这就是100多株‘摇钱树’了。”
同曾永才一样,全县已有1.8万人易地搬迁建起了新房,安居后开始乐业。
“建成‘丘区经济强县’,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关键。”县长李余良介绍,平昌县推行“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全面参与、金融信贷撬动引领”多元化扶贫投入模式,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扶贫信贷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做强脱贫攻坚资金支撑,聚力定向攻坚,做实精准扶贫。2016年,全面完成年度47个贫困村摘帽、7174户2.37万人脱贫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下降2个百分点,脱贫攻坚首战告捷。2017年,平昌县因村、因户、因人落实帮扶措施,奋战67个村销号、2.32万人稳定脱贫;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落实已脱贫对象后续扶持政策,脱贫群众稳得住、不返贫。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加快安全住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83万人,改造危房4800户;同步推进“大产业+小微经济”,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扶持生产和就业3.5万人。积极推动“四好村”创建,拓展“四好”内涵,严格创建标准,将建成“四好村”县级90个、市级80个、省级7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