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高位求进破“瓶颈” 产业引领摘“穷帽”_四川省平昌县人民政府 ?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先进典型专题

【先进典型】高位求进破“瓶颈” 产业引领摘“穷帽”

2017-08-30 10:20 信息来源: 平昌县新闻中心 阅读: 750次 【字体:

走马上任标杆乡镇党委书记,他不当“守成”干部,甘为“黄牛”再拓荒,外招内引,2年时间,规模种桃1.2万亩、种植巴药4000亩、核桃1000亩,产业全覆盖,全镇16个村村村有大产业;创新精准帮扶方式,采取“园中园、业中业”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鱼池“五小”经济园2139个……平昌县元山镇党委书记胥英豪科学谋划破“瓶颈”,产业引领摘“穷帽”,元山这标杆乡镇再扬帆。

高位求进 科学谋划破“瓶颈”

2015年10月,组织找时任鹿鸣镇党委书记的胥英豪谈话,准备调任他为元山镇党委书记。从边远小乡到中心大镇,可胥英豪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了解元山镇情况:作为“巴山新居”发祥地、乡村旅游干环线重要节点,早已是盛名在外,是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生态镇、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镇、巴中市重点镇、巴中市扩权强镇首批试点镇,高位难求进。同时多年快速建设,元山镇也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正遭遇发展的“瓶颈”。

朋友们打电话宽慰胥英豪:“到那里去就是守成维稳,保好稳定就是发展。”当“守成”干部?这不是胥英豪的性格。当年初任鹿鸣镇党委书记,鹿鸣镇产业基础差,贫穷程度深,他带领全镇干群当拓荒老黄牛,短短几年时间,发展起1万余亩茶叶。到了元山,又咋能不有所作为呢?

胥英豪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元山镇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缺乏核心景点,对脱贫奔康的带动作用力越来越低;全镇产业多,但品种杂、规模小,不成气候难挑脱贫奔康大梁;发展不平衡,干环线、核心地带5个村发展好,但偏远11个村基础差、产业缺,脱贫难度大。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胥英豪会同班子成员分析研究,科学谋划:聘请“大智联盟”旅游规划设计院,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推进“福寿乡村魅力元山”旅游品牌建设,增强旅游扶贫后劲;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考察适合发展的产业,配合“福寿乡村魅力元山”旅游品牌建设,外招内引,大手笔推进桃产业发展,农旅融合、产旅融合,带动百姓多元增收脱贫奔康。

狠抓产业 甘为“黄牛”再拓荒

发展新思路刚出来,立刻遭到很多干部群众的质疑:发展、发展,已经那么大的“窟窿”了,发展的钱哪里来?听到种桃,共和村老支书李润和当面就顶了回来:那些年种过多少柑橘、柚子,现在苗苗呢?

面对质疑,胥英豪没有气馁,镇上先后组织了1000多名干部群众代表到外县、本县产业发展好的乡镇考察、开阔视野。座谈会上,胥英豪提问:同样是发展产业,为什么别人发展得好,而我们以往发展的却化了苗呢?干部群众代表面面相觑,胥英豪点出了根本的差异:别人是以企业、大业主为龙头有合作社抱团发展,我们却是单门独户单打独斗;别人是规模发展车皮拉产品,市场是全国,我们是零星发展产品“一背背不完、一车不够拉”,市场只是元山街……一番对比,干部群众代表心头豁然开朗,观念开始了转变。

面对发展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胥英豪用市场手段,把“宝”押在外招内引上。为招到发展桃产业的企业、业主,2016年上半年,胥英豪跑龙泉、简阳不少于50次,走过去推介、带过来考察,招引到30多位种桃业主,自由组合成立种桃专业合作社,在14个村规模流转土地1.2万亩种桃,仅简阳来的业主汤志明就种桃达2800多亩。

“离家几百公里来这边种桃,我们能大程度是看起了胥书记的耿直、热心。”业主汤志明说。胥英豪的“耿直”(诚信)在业主中有口皆碑,不能兑现优惠不谈,承诺的优惠政策兑现绝不打折扣;胥英豪的“热心”更多体现在产业发展过程的热心服务上。种桃基地建设时,胥英豪坚持每周到工地开一次现场办公会,了解、协调处理土地流转、基地边际等具体事务;种苗拉来栽桃关键期,一位业主的父亲生病在华西医院住院,业主要过去陪父亲,胥英豪拦住了他,说这工地离开我这党委书记可以,但离了你这技术骨干不成。你放心在这边栽桃,我过去帮你看护……胥英豪真去了华西医院看护业主的父亲,可他自己的母亲在县城江龙医院住院9天,他只一天晚上回去匆匆看过一眼,就交由了妻子护理。

产业基地建设高峰期,胥英豪天天泡在了工地上,白天巡视在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处理纠纷矛盾;晚上,召开群众会、到家进户动员土地流转……离县城的家只有10多公里,胥英豪最大限度一周回去一次,回去的这一次也是很晚到家、第二天一早就出门,几岁的儿子好久看不到他,生气叫他“野爸爸”;基地建设告一个段落,晒得黑黝黝的胥英豪回到家,小儿子开口又来了句:“黑爸爸!”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短短的时间,元山镇规模新发展蜜桃、巴药、核桃等骨干产业1.7万亩,仅种桃就达1.2万亩种;未雨绸缪考虑到桃产业全面投产后的销路,元山镇同简阳市贾家镇结成产业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借助于他们的人脉、销路网络,融入全国销售大市场;对接县供销社项目,正加快建设水果蔬菜冷冻库……看到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元山镇干部群众欣慰地说:“我们脱贫的底气足了、奔康的路子宽了!”

创新机制 产业引领奔富路

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产业支撑是关键。胥英豪一直这样认为,元山镇在抓大产业谋求区域发展的同时,毫不放松对贫困群众的精准帮扶,针对全镇10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各家具体情况,挖掘庭院潜力,林间套作,在桃树大产业中套种豆类、蔬菜、一年生菊花等药材,大力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鱼池“五小”经济,全镇发展起“五小”经济园2139个,实现短期增收脱贫,。

针对“五小”经济规模小、产品少,市场半径小,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为防止“市场打喷嚏、‘五小’经济得重病”现象发生,胥英豪在元山镇创新建立起“三个捆绑”的发展机制:捆绑园区、捆绑产业、捆绑能人,采取“园中园、业中业”的模式,大园区套小园区、大产业带小产业、能人带动贫困户,实现“五小”经济可持续发展,垫起脱贫的底气。

胥英豪创造性地建立起“三支服务队”,即劳务输出服务队、农业科技服务队、市场营销服务队,变“输血”为“造血”,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短期能增收脱贫,长期能稳收奔康。借助于三支服务队的精准帮扶,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可靠的收入、摘掉了“穷”帽:佛岩村贫困党员陈继贵,依靠农业科技服务队的技术帮扶,建起了养鸡场、孵化场,又在市场营销服务队的帮扶下,产品远销到广安、重庆,2016年底就实现了稳定脱贫。而劳务输出服务队有组织地对接劳务输出,合理调度,既有序解决产业发展所需人力,也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找到稳定增收门路,新兴村一社的陈清浩,因妻子生病走不出去务工,在劳务输出服务队的帮扶下,就地务工,仅上半年,实现劳务收入近万元,“有了这劳务输出服务队,不愁缺活干、不怕难拿钱!”陈清浩一脸的满足。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胥英豪在产业发展中创立了“双二八”业主、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社纯利润的20%作为合作社生产发展、管理资金,80%中的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剩余的作为股东入股分红,实现多方共赢发展。

科学谋划破“瓶颈”,产业引领摘“穷帽”。到元山镇工作不到两年,胥英豪紧抓脱贫攻坚不松劲,创新机制抓推进,取得优异的成绩,仅2016年稳定减贫571人,荣获市县“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胥英豪本人也获得巴中市“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如期脱贫摘帽的佛岩村,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接受国家第三方评估,得到了高度肯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