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平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平昌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国家、省、市对“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是未来五年指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实施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着力稳增长、强后劲、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十三五”率先精准脱贫、同步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922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7.8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96:54.26:28.78。
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培育了以机械制造、白酒酿造、清洁能源、茶叶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以畜牧、茶果、巴药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以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业为重头戏的现代服务业。建成了星光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2家,同凯能源一期建成投产,建成了驷马现代农业科技园和电子商务创业园。连续两年承办四川省乡村旅游文化节和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功创建佛头山、驷马水乡、巴灵台3个国家AAAA级景区,平昌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驷马河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5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5.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工业化率达39.3%。
城镇体系加快构建。金宝新区框架基本形成,滨江老城改造、龙潭片区城市综合体、东互通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城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驷马、白衣入选全国重点镇,元山、得胜、邱家等特色镇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中心村20个,聚居点422个,改造危旧房7.19万户。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骨干、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地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成型。2015年,城镇人口达30万人,城镇化率34.04%。
基础设施显着改善。巴达高速全线通车,巴达铁路全面建成,全面完成300公里县道老油路改造,1条省道升格为国道,5条县道升格为省道,100%的乡道、95%村道通水泥(油)路,道路通车总里程达3920公里,通车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0公里,等级公路里程占比70%以上。双桥水库枢纽工程、牛角坑水库渠系配套工程等全面建成,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98处,有效解决43.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张公220千伏变电站及110千伏以上输变电站7座,92%的行政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26个乡镇通天然气。100%乡镇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城乡通信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95%、82%。森林覆盖率达到50.44%。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引进农科村镇银行、南充商业银行。组建13个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74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建成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和“回引创业”力度,引进企业138家,到位资金168.9亿元。与山东寿光、烟台经开区缔结为友好县区,与省铁投集团签订投资达120亿元的战略框架协议。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的“六大扶贫工程”,探索形成了“5+2+X+N”光彩助农帮扶机制及“金融+”扶贫机制,稳定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5%降为13.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两基”教育全面达标,职业教育取得突破,全面完成18.3万平方米农村学校D级危房改造。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70%的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卫计委重点联系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连续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站在新的起点看平昌,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对追赶跨越的难得机遇,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可期。
从宏观形势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预计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趋势,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动力的蓄积,都将有利于我们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经过“十二五”的发展积累,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基础设施瓶颈逐步打破,统筹城乡格局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能不断释放,只要我们主动作为、高点起步,充分发挥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后发赶超。
从发展机遇看,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省委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未来五年将打出一套扶贫开发的政策组合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政策机遇;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一带
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平昌位于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尤其是距离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万州仅200公里,具有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先天优势,只要主动作为就能够分享区域合作带来的巨大红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特别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平昌作为百万人口大县,将迎来新的重大机遇,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从交通区位看,平昌位于成、渝、西经济三角区腹心地带,地处巴中南大门,具有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巴达高速、巴达铁路贯穿全境,镇广渝高速公路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营山-平昌-万源高速将纳入国家或省高速路网规划并启动建设,境内将有三条高速、一条铁路,省道由2条增加到6条,县域交通网络与巴达、巴广、巴南铁路互融互通。同时,巴广渝高速正在加快建设,达渝城际铁路、汉巴渝铁路列入国家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启动建设,五年内在平昌周边将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综合交通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川陕渝枢纽联接地,区位条件的历史性巨变将前所未有的提升要素吸附力和资源集聚力,加快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裂变,使平昌真正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综合考量,未来五年平昌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期。我们必须积极引领新常态,深刻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升并举,扩大经济总量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推进,不断攻坚克难、追赶跨越,确保决战贫困和全面小康同步实现。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按照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扶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我县到“十三五”末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必须深入把握经济新常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始终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追赶跨越、创新转型、开放引领、绿色惠民四个原则不动摇。
坚持追赶跨越。追赶跨越是脱贫奔康的必然要求。发展滞后,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县情,产业支撑乏力,内生动力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率先精准脱贫、同步全面小康的总目标,我们既要补欠账,又要打硬仗,既要补短板,又要破瓶颈,必须增强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坚持创新转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型发展。牢固树立转型发展理念,加强创新成果运用,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金融财税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各领域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坚持以人才创新为导向、制度创新为载体、科技创新为依托,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推进“科技+”计划,坚定不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立县产业,加快形成创新发展良好局面。
坚持开放引领。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依托万州港融入长江经济带,依托郑万高铁对接中原经济区,依托交通网络深化与达州、南充、汉中、安康等区域性城市以及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特大型城市的协同发展,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坚持引资引智相结合,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实现借力发展。
坚持绿色惠民。绿色生态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及生态修复,倡导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打造“绿色平昌”,实现绿色富县、绿色惠民。
综合分析自身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县应围绕率先整体脱贫、全面同步小康的总目标,坚持攻坚突破、改革创新,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我县建成脱贫奔康先行县、特色产业重点县、乡村旅游示范县、开放合作引领县,打造“绿色平昌、富裕平昌、文明平昌、幸福平昌”。
——建成脱贫奔康先行县。通过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连片集中扶贫、卫生扶贫、教育扶贫等举措,到2018年实现全县10.6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率先摘掉“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
——建成特色产业重点县。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重点推进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以及茶叶、巴药、核桃、花椒、莲藕、水产六大特色农业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建成全省特色产业重点县。
——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县。充分发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挖掘巴人文化、生态文化、水乡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成功实现由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跨越的目标。
——建成开放合作引领县。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明的姿态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力争引进一批高端产业和旗舰企业,成功建成秦巴山区承接产业转移目的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全方位参与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方面合作,提高在区域分工体系中配置资源的能力,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新提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00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长不低于9%,超额完成翻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77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0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7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51.2:38.2;城镇化率达到48%。
民生事业新发展。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12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8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赶上全省平均水平,顺利实现翻番目标。每年贫困人口减少比率达到33.1%,提前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目标。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政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生态环境新改善。“十三五”期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期年均下降3.4%,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比例预期达到10%,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水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耕地保有量预期达到62503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
深化改革新突破。到2017年,在群众最期盼的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8年,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县新进展。把法治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将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在提升依法执政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司法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依法治理、加强全民学法用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
坚持全域平昌规划,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形成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为极核,以三大旅游环线、五大经济增长极、七大产业集中区为支撑的空间和产业格局。
第一节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
科学规划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实现产城、产村互动融合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一核三线五极”的城乡空间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推进“三产互动”,依托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机遇,科学布局产业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以“一区四园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以六大产业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商贸服务和森林康养为重头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和“一园一主业”建设,集中力量推动“一区四园”扩园提质,加快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建设,大幅提升园区承载水平;深入实施星光工业园“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提档升级步伐,争取将星光工业园创建成为省级经开区,加快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入园,实现扩园增效,促进园区工业集群集约发展。到2020年,园区建成面积达1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税收5亿元,产业集中度达70%。
建设电商创业集中区。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企业,以东城电商创业园为依托,建成2平方公里的电商集中创业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建立完善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电子商务体系;实施电子商务“个十百千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力争到2020年电商交易额达到80亿元。
建设茶叶产业集中区。深入实施全省“川茶千亿工程”和全市茶叶“双百工程”,围绕建设川东北茶叶产业大县的目标,依托现
有基地、龙头企业和品牌,以推进茶业现代化建设和茶叶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茶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内挖潜力,外拓空间,以鹿鸣为核心建设茶叶产业集中区,力争到2020年全县茶叶总面积突破20万亩,茶叶加工厂13家,年产值20亿元以上。
建设花椒产业集中区。以建设川东北花椒特色经济林基地县和花椒产业强县为目标,以岳家为核心加快建设花椒产业集中区,着力打造一批富有平昌地域特色的花椒品牌,培育集规模种植、冷冻保鲜、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知名龙头企业。延伸花椒产、加、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充足、利用率高、产出效益显着的花椒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花椒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
建设药材产业集中区。深入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芍药、赶黄草、白术等中药材,建设三十二梁片区、镇龙片区、西响白片区和驷马元山片区四个中药材种植集中区。坚持走中药材加工之路,依托青凤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中药材产业基础,以青凤为核心建立1平方公里的中药材加工集中区。
建设水产养殖集中区。立足平昌丰富的水面资源,以建设“生产高效、生态安全、结构合理、设施一流”的水产养殖体系为目标,依托泥龙—澌滩—白衣、高峰—响滩—南风、兰草—澌岸—驷马—土兴三大水产养殖带,以泥龙为核心建设水产养殖区集中区,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水产养殖种类,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打造平昌水产地域品牌。到2020年建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20万亩。
建设康养旅游度假区。巩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发展成果,激发乡村旅游环线活力,以旅游带动脱贫奔康。加强巴灵台、佛头山、驷马景区经营管理,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提升品味,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坚持产旅融合、文旅融合,实现产业园区与旅游景区同步建设,以三十二梁为核心,建成以“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健康养老”为主题的三十二梁、镇龙山、皇家山康养中心。
第三节 统筹城乡建设布局
坚持“三区同建”,以县城为核心、重点集镇为依托,以巴达铁路、巴达高速和营万高速两条城镇发展走廊为纽带,以六大片区为基础,完善县城—中心镇—特色乡镇—中心村(产业聚集地)四级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一核一环、两廊六片”的城乡空间格局。
优化提升县城品质。积极创建省级“宜居县城”,加强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增强县城承载力和宜居性,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拓展城市空间,按照“一带两园三片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向南向西拓展,将坦溪镇孤山坪、张家坝和民兴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强力推进建设,力争实现“双50”目标(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0万)。构建滨水景观带,以通巴两河为轴线,逐步推进沿河房屋改造工程,加快防洪堤、滨河路建设,努力构建城市三河六岸滨江景观带,提升打造江口水乡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核心区。建设两大文化产业园,加快推进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和金宝文化产业园建设,逐步形成城市“绿肺”、生态屏障,着力打造成为传承文化、休闲运动、健康养生的城市公园。发展三大城市主体功能区。加快金宝片区绿色新城、文化新城、智慧新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绿地,加快建设道、桥、隧和地下综合管廊;强化功能配套,加快建设文、博、图、体、规划展览、影剧“六馆”和广电中心、学校、医院、市场,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智慧小区、新型社区建设。着力培育东互通片区城市综合体和星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夯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做优机械制造、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白酒工业园、大巴山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建设,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提高园区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优化提升老城。依托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和项目,有序推进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重点推进轴承厂、归仁路、张家沟、三江大道、老物资局等旧城片区改造治理;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商业布局,打造风格独特的商业街区、文化街区。
打造区域中心集镇。积极打造以县城为核心,依托驷马、元山、白衣、响滩、邱家、镇龙等中心集镇,构建多中心空间形态。实现“一核一环”无缝衔接,积极构建快捷便利交通网络,持续提升道路交通等级,推动合作共享、协调发展。强化功能定位和分工,结合区位特点、产业布局、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不断完善设施配套,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区域中心镇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
构建城镇发展走廊。依托巴达高速、G542、镇巴渝高速形成贯穿县域南北的城镇经济发展走廊,以营万高速形成横贯县域东西的城镇经济发展走廊,促进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骨架、中心村(产业集聚地)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依托内畅外达交通格局,构建点轴状空间形态,突出发展10个重点镇和青凤、岳家、涵水等沿线特色乡镇,结合自然资源、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引导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产业乡镇,培育环境优美乡镇。充分发挥城镇走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聚集和带动效应,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实施,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生态农业、休闲养生、乡村旅游的示范基地。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大力推进“三区同建、三产互动”,以建设“绿色大景区、产业大园区、幸福大社区”为目标,坚持产业围绕新村布局、园区围绕新村配套、基地围绕新村拓展,依托巴山新居建设,按照新建、改造和保护三种模式,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同步推进产业提升、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按照“四靠近一均衡”的原则,围绕花椒、核桃等六大产业优化提升新村规划布局,突出产村相融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和发展农家乐、林家乐、茶家乐、渔家乐。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突出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塑造风貌特色。积极探索新村后续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道德素养和生活水平,增强群众幸福感。到2020年,全县新建中心村24个、幸福美丽新村300个、聚居点(产业集聚地)217个,改造农村危旧房3.85万户。通过租赁、改造闲置村小学、村办公房、农房等方式,每个新村聚居点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3-5套,到2020年建成农村廉租房1557套。
以破解瓶颈制约、增强支撑能力、满足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城乡统筹、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着力实施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我县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构建全域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围绕全省“构建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战略,积极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1556”(一条城际铁路、五条纵线、五条横线、六条环线)的大交通框架。着力构建内畅外达全域覆盖的交通网络格局。
铁路。在巴达铁路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开通动车,同时争取将《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的广元-巴中-达州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力争将成都-巴中-平昌-达州高速铁路纳入国家铁路规划。
公路。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形成“五纵、五横、六环”公路格局。五纵线:依托建成的巴达高速、S204诺水河(通江)-华蓥公路,全力推进国道G542广元—万州公路平昌过境段、镇巴—广安高速公路、S203永安(通江)-岳池(广安)公路喜神至岩口段公路建设,形成5条纵线。五横线:以提升等级、完善路网、改善路况为重点,加速S101成都—镇巴公路、S303上峡(宣汉)—万家(旺苍)公路、S304通江—大坪(南部)公路、S409巴中—坦溪公路、金宝—响滩等5条横线建设。六环线:加快县域内环线公路网建设,重点围绕县城绕线、西南环线、西北环线、南环线、东南环线、东北环线等6条环线和扶贫连片区公路建设,加快产业园区、新区、景区、人口聚居区的村道联网路建设,加宽改造4.5米以下通村公路,配套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实现乡乡通油(沥青混凝土)路、村村通水泥路,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加大边远乡镇(交通薄弱地区)与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相连的快捷通道建设,加快县乡道、重要村道出境通道的提升改造,形成互连互通的路网格局。
桥梁。建设一批山区和水网密集地区农村公路桥梁,消除“有路无桥”状况,保障农村公路基本通行条件。“十三五”期,新建桥梁 189座、实施危桥改造71座(含新增)、渡改公路桥或人行桥62座。
运输场站。加强公路、城市交通与铁路的有机衔接,形成便捷换乘、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货)运枢纽,县城内客运站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乡镇客运站达到五级及以上标准;加快县城及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客运站点布局,新建金宝客运站、迁建城南客运站、江阳客运站,建设1个公交总站、公交首末站7个、公交停靠点38个。改善提升乡镇客运站43个,建设村级招呼站600个,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在金宝(火车站)和喻家溪(镇广高速互通口)新建2个物流中心或货运站,与已建成的东城物流园共同形成高效化的货运物流网络。
河道运输。大力推进水运建设,按照“提升干线,改善支线”的思路,加快巴河、通河航道整治,争取将县内7级航道提升为5级航道,新建港口作业区4个、旅游码头8个和公益性码头25个。
公路养护。以公路养护站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养护基础设施,加强养护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实行市场化养护机制,及时开展普通国省道、县乡道的路面大修和改造工作,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加大路政执法和法制宣传力度。“十三五”期间,新建公路养护站30个,超限检测站9个。
运输服务。加强运输装备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县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70%,营运货车平均吨位达到6吨。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县城至周边乡镇25公里范围内通公交车。完善货运服务网络,形成覆盖农村物流、城市配送和城际干线运输的货运服务网络。
智慧交通。加快“互联网+交通云”、“互联网+便携交通”、“互联网+安全应急”、“互联网+阳光交通”建设,建立完善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交通运输运行管理、运输服务、安全应急处置信息化、智能化。
第二节 建设全域安全的水利设施体系
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民生水利建设为支撑,充分利用水利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域水安全保障体系。
水源工程。全力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快开工建设望京水库(中型)、谭家河水库、陡嘴河水库、龙王沟水库、冉家沟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成双桥水库;完成纸厂沟水库、牛角坑水库补水工程建设。
防洪减灾。加快改变防洪工作被动局面,积极消除水患,开工建设江家口水库(大二型)防洪控制性工程,实施山洪沟治理,
加快推进城区防洪堤、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到“十三五”末,治理山洪沟12条,中小河流34.1公里,新建城区堤防16.27 公里。
饮水安全。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建成平昌县第三水厂,改扩建县城二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搬迁县城第二水厂取水点。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建设邱家、鹿鸣、元山、凤凰、高阳场镇集中供水工程。新改扩建村级供水工程146处。到“十三五”末,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水质达标率100%。
农田水利。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病险水库的修复和整治。完善灌区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大力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整治,增强抗旱能力。到“十三五”末,完成14座小型水库联通工程,整治和新增小微型水源工程916处,新建及整治渠道660.68公里,新增和恢复引提水能力820万立方米。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城网农网各级供电设施改造、输气配气供气管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电网、气网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城乡能源保障能力。
城乡供电。加快实施电网提升完善工程,优先解决“低电压”和“卡脖子”配电线路,构建安全、可靠、方便的电网体系。规划建设500千伏输变电站,新建白衣220千伏输变电站,迁建金宝110千伏输变电站。积极发展水电、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建设装机容量50.6MW水电站1座、光伏农业温室120座及装机容量为4×12MW生物质能发电机组。
城乡供气。完善供气体系架构,巴河北岸以完善天然气站场设施及管网建设为主,巴河南岸建设辐射黄滩坝组团、金宝组团、马家坪-何家坪组团的燃气供应体系。以五木分输站为气源点,建设向北输往得胜—兰草、向南输往福申—龙岗—涵水的输气主管线2条,临近主管线的乡镇采取分管供气,重点镇规划建设天然气配气站及天然气管网,临近输气管线的中心村和聚居点根据情况适度供气。至2020年,县城和重点乡镇实现供气全覆盖,一般乡镇的气化率达到90%以上。
以建设“智慧平昌”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运行、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转型,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支持宽带、4G、5G网络等各类网络及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在内的各类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全域信息网络全覆盖。新建通信基站1500个,新建光纤8000皮长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宽带数据1000M入小区,100M入户,通信信息覆盖率达100%,通信用户达60万户。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一园四区”数字化园区建设,推进“两化”融合;建成以村务数字化、安防数字化等为主的智慧新村100个。
实施“民芯工程”建设。通过搭建医卫云、交通云、便民服务云、电子商务云、旅游云、社区云等行业应用云,发放红叶卡,为市民提供预约挂号、就诊服务、电子病历、公交车刷卡、水电气缴费等便民服务。
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平昌”数据支撑平台,整合政府各部门基础数据资源,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大数据应用范围和水平,为政府在发展规划、投资布局、资源环境、管理创新、科学决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包括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交换共享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门户集群系统、大数据创新服务系统、视频融合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市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GNSS系统、统一呼叫中心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信息安全预警平台。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健全网络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实行网络信息有效登记和网络实名认证,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第三篇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平昌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加强生态屏障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绿色平昌、富裕平昌。
第五章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推进机械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富县、绿色惠民。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充分挖掘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水文资源优势,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富硒等具有区域特征的生态效益型农业,打造生态、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开发、提高效益”的原则,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茶叶:深入贯彻实施省“川茶千亿工程”,打造全国优质茶产区。重点围绕云台-笔山-镇龙、得胜-双鹿、西兴-黑水3个片区,规模发展优质茶叶基地20万亩。以云台镇三十二梁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现代茶业加工园。因地制宜建设鲜叶交易市场和茶叶成品综合交易市场。巩固提升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加快培育笔山东仓、邱家万兴等茶叶加工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积极创建有机富硒品牌。花椒:在响滩、龙岗、土兴、涵水、江口等乡镇建设花椒产业基地20万亩;在岳家建设花椒产业集中区,新建花椒保鲜冷冻库和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培育花椒品牌。核桃:大力实施核桃“双百工程”,在高峰、大寨、福申、六门、镇龙等乡镇建核桃产业基地10万亩、优质核桃种苗基地1000亩,新建核桃精深加工厂,培育有机核桃品牌,力争将我县建成省级木本油料产业重点县。巴药:深入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在三十二梁、云笔镇、西响白、驷马元山四个中药材种植区域,规
模化种植中药材10万亩。在青凤建设巴药加工集中区,建立中药饮片厂和巴药初加工厂。水产: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口青鳙”为依托,大力开发江河野生养殖,探索稻田循环养殖,扩增工程水面养殖,提升水产品品质,扩大养殖总量。到2020年,全县建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20万亩、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5个、水产专业村5个;在牛角坑水库和白衣镇渔滩村新建2个现代水产加工园。加强江口青鳙、中华倒刺鲃等珍稀鱼类保护,打造“生态水产、旅游水产、高效水产”地域品牌。莲藕:围绕坦溪—驷马—五木—灵山—云台北部乡村旅游环线和涵水—白衣—岳家—高峰—六门等南部低山河谷地带,建优质莲藕生产基地10万亩;在灵山、白衣、高峰、云台建莲藕产业园4个、新品种繁育基地1万亩、莲藕精深加工企业1家。
巩固提升传统农业。粮油: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建立优质粮油基地。到2020年,全县发展优质水稻、饲用玉米、脱毒薯类、“双低”油菜等优质粮油100万亩以上,实现粮食总产42万吨。畜牧:做大做强“镇龙瓦灰鸡”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加快耗粮型畜禽业向草食型畜禽业转变。规模发展生猪、肉牛、肉羊、肉兔,快速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切实抓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推行循环养殖模式,促进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到2020年,全县新增出栏生猪30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土鸡1000万羽。新建畜禽加工厂5家。林业:巩固提升省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品牌,在元山、土兴、云台、澌滩、南风、响滩等乡镇新建桤木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10万亩、珍稀树种用材林1万亩,特色经济林30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10万亩。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以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引导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等生产性经营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为种植业、养殖业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农业物联网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县新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大中型龙头企业50家、家庭农(林)场100家、种植大户1000户、畜禽养殖大户500户、水产养殖大户200户、农机专业合作社100家、植保专业合作社200家、社会化服务中心50家。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业,加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茶山茶园、芍药种植基地、库区水域等旅游资源,开发生态采摘、康养休闲、娱乐垂钓、度假观光、婚纱摄影等旅游产品,大力推进茶旅、药旅、渔旅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营销,推广“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机制,鼓励和支持开展“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市场”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完成粮油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项任务,加大特色效益农业保险的投保力度,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增加县级财政投入,降低农业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业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
第二节 推进工业集群集约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做大骨干企业,做优重点品牌”的思路,加快工业集群集约化进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家,产值达280亿元,制造业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率大幅提高。
突出发展四大产业。机械制造。发展壮大兆润摩托、渝翔机械、钢圈厂,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实现摩托车整车及汽摩齿轮、曲轴、汽车钢圈的生产能力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引进发展发动机、汽摩曲轴、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配件、农用机械、电器元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关联企业,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产业,把我县建成四川重要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20年,机械制造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创造利税5亿元。食品饮料。以江口醇、远鸿小角楼为发展龙头,按照品牌经营的发展路径,以基酒、包装本地化为核心战略,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全力打造川东北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巩固提升我县白酒产业在全省“白酒金三角”中的地位和份额。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战略重组,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白酒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扩大白酒产销量。到2020年,基酒产量达到3万吨,成品酒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80亿元,创造利税5亿元。清洁能源。提升同凯能源项目一期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二期项目建设,配套发展物流运输、储存,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广使用LNG,加快加注站点建设,积极发展本地终端销售。力争到2020年,LNG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建成加注站点5个,城市所有公交车、出租车和客运车辆使用LNG,把平昌建成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通河、巴河流域水能资源利用,加强电网和输变电能力建设,提升发电和供电水平,到2020年,水能发电量达到10亿kW•h/年。农产品加工。依托全县优势农产品资源,扶持壮大朱氏食品、欧菜园、秦巴云顶等骨干企业,引进发展茶叶、花椒、核桃、水产、中药材、肉类等现代加工企业,做优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切实抓好有机产品认证,积极创建农产品优质品牌,提升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综合效益。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50家,产值达50亿元。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在做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的要求,积极延伸产业链和培养新兴产业,引导同业集聚,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加快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向技术高端化、产品特色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行业知名品牌。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拥有雄厚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培育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引导带动大中小微企业梯队发展。加快推进兆润摩托、同凯能源、远鸿小角楼、江口醇等骨干企业上市进程,对实现“新三板”上市、纳税大户、重大科技进步、重点项目建设的企业进行适当奖励。到2020年,新培育亿元级企业10家以上,10亿元级企业5家以上,每年新培育小微企业10家以上。
第三节 提档升级发展乡村旅游业
加强景区建设。坚持乡村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支撑、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原则,突出景区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加快佛头山—巴灵台—南天门—驷马水乡旅游环线业态培育和品质提升,持续推进千佛山—洞滩湖—三十二梁和皇家山—磴子河库区—白衣古镇乡村旅游环线建设,加快友谊水库、牛角坑水库水上旅游开发,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力争2016年开工建设金宝文化公园,成功创建南天门(打捆得胜红军烈士陵园)、三十二梁—千佛山(打捆鹿鸣茶博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乡村旅游强县,2018年启动创建佛头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皇家山—磴子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建成5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0个特色精品村寨、40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
丰富旅游业态。按照亲水休闲、度假养生、山地运动、红色体验的功能定位,优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大力培植特色创意产业,力争建成1至2个主题鲜明、亮点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精品核心景区,加快形成国际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加大招商引资、“回引创业”力度,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培育打造一批风情农家乐、田园式乡村酒店、庭院式休闲农庄、园林式生态庄园,实现旅游产业“面”上科学布局、有序推进,“点”上业态培育创新创造、优质高效,提升景区景点品质。
规范行业管理。加快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景区管理机构制度,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和行业自律协会组织建设,引进业主参与景区管理运营,强化导游讲解、旅游经营业主等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贯彻实施《旅游法》,建立部门联动监督检查机制,深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和旅游安全、卫生等专项检查,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平、规范、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扩大宣传营销。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借助媒体、网络、广告等平台强化“田园风光·水乡平昌”旅游形象宣传;常态化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茶旅节、果蔬采摘节、旅游美食节、山地自行车赛、摩托车越野赛等节庆赛事活动,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交易会、洽谈会、展览会,加强旅游资源及产品推介。强化与周边城市、景区以及旅游协会、自驾游协会、旅行社等组织的交流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营销网络体系,持续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5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扶持约4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实现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跨越。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做大做强商贸流通、金融服务、房地产、旅游服务四大重点产业,突出抓好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
积极发展流通服务业。加快汽车综合(新车及二手车交易、汽车维修服务、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交易市场建设和粮油农贸等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城市商圈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金平-金润”城市商圈、金宝新区商贸综合体、信义商贸综合体、两江商贸园等城市商业设施;改造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新建或改造重点乡镇农贸市场、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改造重点聚居村农家店。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实施高格调开发,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提升房地产业的发展档次和品质。在加快消化普通商品房存量的同时,适当提高商务商业地产的比例,依托金宝新区开发购物中心、商业广场、专业商厦等商务商业综合地产,依托旅游风景区重点发展旅游地产,带动商贸、商务、餐饮、娱乐、旅游、文化创意等行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开发企业升级转型,促进开发企业向老年地产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地产等方向发展。繁荣房地产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一级市场的发展,加强对二、三级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房产信息系统和预警监测机制,引导房地产中介行业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共同繁荣。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业。加强信用服务、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鼓励“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全力打造2平方公里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实施电子商务“个十百千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有序发展跨境电商。
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畅通物流通道,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物流节点体系,有序推进火车站物流园建设,加快东城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把我县打造成川东北现代物流综合示范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专业物流,引进培育专业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与电商融合的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推进物流节点建设,大力发展甩挂物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效便捷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提高金融保险服务能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引导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引进和组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解决重点产业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建设,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加快融资证券化步伐,积极引导规范民间筹融资行为。推进川东北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保险体系并加快保险业的多元化发展。
突出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和生态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业,把镇龙山、皇家山打造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中心。按照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创新发展、市场驱动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养老产业;推动医养结合,建设老年病医院,发展老年护理、康复疗养、健康体检、心理咨询等服务。开展以修身养性、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度假、疗养、保健活动,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依托我县“一区四园”,培育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用地保障水平,完善服务业支持发展体系。
第六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实施绿色修复,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推进绿色平昌建设。
第一节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林业建设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生态工程保护,划定国家、省级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对佛头山、蜈蚣山、金宝观、尖山和老鹰寨的山体形态及其自然植被进行严格控制和保护。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完善森林防火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在道路、滨河河道、河流两侧构筑防护林、隔离带,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质量和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2.44%以上。加强通巴两河及支流水生态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快湿地核心区退耕还泽与湿地植被恢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水禽栖息地。统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累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低于2.5万公顷;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种、分级负责、保证实效”的原则,加强对金宝新区、星光工业园区、白衣圈井河滩涂地、三房湾垃圾场、旅游景区以及道路、河岸等地段的绿色修复。金宝新区。河边边坡、火车站外堆码坡、金宝大道C段采取撒播三叶草或铁线草等草种的方式进行修复;物流园连接线外边坡、五一片区高边坡、檬子垭隧道高边坡、檬子垭隧道口两端斜坡等地,采取从上、下两端栽植爬山虎、油麻藤、紫藤等藤蔓植物的方式恢复植被。产业园区。在接近林区面积较大区域,纳入林业工程造林等进行植被恢复;公共地段栽植桂花、紫薇、天竺桂、台湾二号草坪等本地常用绿化树种进行绿化修复;岩石裸露地段采取从上、下两端栽植爬山虎、油麻藤、紫藤等藤蔓植物的方式进行修复。新型社区。以桂花、广玉兰、天竺桂、紫薇、垂柳、香樟等本地树种为主,点缀银杏、红枫、红叶李等彩色植物,配以丁香球、红继木球、海桐球等球型类植物,地面造型栽植彩色地被植物和台湾二号草坪进行修复。道路绿化。沿通巴两河和国、省、县交通干道栽植金丝垂柳等本地亲水性苗木;土壤、土质较差地段栽植水杉等本地易生长苗木进行修复,打造沿河、沿路、沿道绿色景观廊道。
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推进环境监测标准化能力建设,加强环境预警应急装备能力建设和环境预警应急队伍建设;落实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责任制,构建集监测、预警和风险应急于一体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我县环境预警预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节 强化环境污染防治
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划定饮用水源保护红线,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程管控,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优于Ш类水质。加强农村人口聚居点饮用水源保护,重点开展供水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保护工作。提升饮用水源水质检测能力,到2018年实现饮用水水质检测指标达到106项。加大对牛角坑水库、友谊水库、双桥水库供水能力保障建设及周边环境污染治理。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重点实施星光工业园区、驷马清洁能源工业园区、岳家食品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的污染治理。加强城镇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旧城片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以及金宝新区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二污水处理厂、星光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等城区排水治污工程,逐步建成城镇排涝体系,实现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采取PPP模式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到2018年建成驷马、元山、兰草、云台等1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到2020年建成其余2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开展黑臭水体摸底调查,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推进污泥处理处置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淘汰、禁建低能效燃煤锅炉,推广使用电、气等新能源、清洁能源,降低传统石化能源的消费比重。实施石化、表面涂装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综合整治城市扬尘,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秸秆焚烧。加强餐饮油烟污染监管。分批在县城及重点乡镇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5个,重点监测PM2.5、PM10、SO2、NO2、CO、O3等6项指标,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330天。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土壤保护战略,以流域性、区域性土壤障碍及污染问题综合防治为重点,根据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我县土壤污染调查,建立污染源档案,制定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执行农田、果园、牧草地等农用地土壤环境质
量标准。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明确企业治理污染、保护土壤环境和土壤修复的主体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建立适合县情的融“预防—控制—修复—监管”为一体的土壤圈管理体系。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促进工业、农业、城市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与无害化处理,完善医疗垃圾的处理与处置。加强危险废弃物管理,推进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转运中心站建设。建立全县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固体废物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全面加强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治理,科学划定城区声环境功能区,规划建设5个城区噪声自动监测站,定期公布噪声监测数据,实现声环境质量达标。
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采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事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转变。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三节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保护、用途管制制度,推行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强化水土流失治理,遏制耕地退化,控制耕地非农化。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在1.5万公顷以内,占用耕地面积510公顷以内。提升产业用地效率,规范管理工业用地,清理和盘活工业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实施企业节水改造。加强生活节水,推行城镇用水循环利用。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四节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控制,推广科学管理农田方式,推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发展模式。新增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200个。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建设43个乡镇垃圾处理站,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提高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建设垃圾焚烧发电站。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实行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进污水、垃圾处理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整治农村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从源头把关,从严控制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强化生态文明管理能力建设,健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义务教育、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社区活动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实践,加强示范建设,开展绿色村镇、绿色单位、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鼓励低碳出行。引导消费者购买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机制,逐步提高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市场体系,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生产、使用和销售节能产品,扩大绿色消费。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创新生态产业发展制度,通过制度激励,加快形成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生态保护市场化制度,全面推行阶梯式水电气价制度,加快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创新生态治理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治理资金投入体系。创新生态补偿制度,运用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方式,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方式。
第四篇 坚持开放发展,拓宽发展新空间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七章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
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加快开放平台载体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创开放合作新局面。
第一节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抢抓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等重大发展机遇,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合作,深化巩固与上海虹口、山东烟台、福建泉州、重庆北碚等区域合作,与万州、安康、汉中等周边县市开展务实合作,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务实高效的新型合作平台,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充分发挥平昌作为巴中南向发展融入长江经济带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研判经济发展走势和产业转移趋势,坚持把成渝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大力参与西安、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产业外溢和转移发展,主动承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转移产业,引进一批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培育壮大本地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模式,完善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和投资环境,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为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做好产业承接分类指导,加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跟踪研究。
第三节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建立招商引资网络信息平台,整合招商信息,集中统一包装,及时发布和更新招商信息。加快转变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推进招商引资由政府招商向企业招商转变,由政策招商向项目招商转变,由集中招商向多元招商转变,利用市场化手段,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资促进机制和多元化招商新格局。重点招引机械制造、鞋服产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清洁能源、食品饮料、现化农业等产业,不断扩大开放合作领域和招商引资规模。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攻坚行动,大力开展“回引工程”,推进机械制造、清洁能源、食品饮料、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健全招商引资人才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机制,更好地发挥招商引资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十三五”期间,力争引进重大产业招商项目40个以上,到位资金突破300亿元,引进产业龙头企业5—10家。
第四节 实施“回引创业”工程
创新“回引创业”理念,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盘活资产回引、优化服务招引的办法,引导平昌籍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加快拓展回引创业空间,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返乡创业者开放。建立创业项目库,围绕本地资源利用、规模企业配套和主导产业延伸,筛选编排一批具有市场潜力、易于启动实施的项目。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大力开展创业项目进乡村(社区)活动,建立商家和专利项目人与回乡创业人士对接机制,大力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单、容易实施的项目;成立回引创业项目评估论证小组,开展创业项目风险评估,为创业者把好脉、支好招,提高创业成功率。设立返乡创业注册登记、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加强要素保障,切实解决返乡创办企业用地、用工、用水、用电、物流等难题。建立返乡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回引创业基金,扩大返乡创业贷款贴息范围和金额,积极探索“农户贷”“产业贷”“创业贷”“产权抵押贷”等贷款方式,切实解决返乡创业融资瓶颈。
第八章 培育开放合作新环境
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转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深度,着力加强开放平台载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第一节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
加强产业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完备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
体系,加强产业配套,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引入更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探索政府扶持基础设施、企业投入建设园区、园区招商获取收益的新型园区建设模式。加快推进东城物流园、同凯物流园、白酒工业园、施迈电器产业园等项目规划和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配套能力、服务能力和吸附能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园、电子信息服务、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创新要素、创新人才、科技成果集聚的产业高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园2个,省级开发区2个。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技术型、科研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不断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参与到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中来。
第二节 提升服务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清理落地招商项目办理手续的收费标准、收费类别,明确项目的责任清单、权利清单和负面清单;对来平落户企业手续办理实行限时办结,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一窗式”办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对凡需报上级审批的项目,行业主管部门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协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加快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财政扶持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夯实项目载体建设,强化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的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全面整治各级各部门在企业服务过程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落实 “五个一”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立项目推进“时间表”,实行“验靶交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行政审批、用地指标、投融资金、劳动用工等问题。
第三节 优化投资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尊商、惠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帮扶,建立招商引资工作帮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完善领导干部对口帮扶项目机制,建立“外引内帮”工作制度,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名领导干部帮扶联系。改善资本供给环境,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为企业融资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返乡创业环境,设立回乡创业发展基金,尽快启动中小企业孵化园项目建设,建立标准化厂房,鼓励平昌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培育创业后备生力军。优化企业成长环境,加强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信贷投放,鼓励外来投资者贷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第五篇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跨越发展新动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改革为突破,以创新为手段,
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九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改革部署,以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改革手段激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建立评估认证、产权交易、担保、信用四大平台,实现县乡村产权交易“三位一体”联网运行;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鼓励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换楼房、生产用地换就业岗位、集体收益换生活保障等有偿使用和自愿退出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农林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探索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特色产业预期收益、设施农业抵押担保贷款,激活农村资源,搞活农村经济。
第二节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加快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绩效预算、零基预算、部门预算“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加强预算平衡管理,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进预算绩效改革,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对等”原则,合理划分县乡(镇)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税收征管保障机制,加强综合治税平台运行,强化税收稽核窗口作用,调动乡镇及相关部门依法治税管费、共同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引进中国银行巴中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巴中分行、德阳商业银行巴中分行、华西证券公司巴中营业部等金融机构在平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成立会计服务、审计服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保险代理、理财服务、产权交易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强化对地方准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地方准金融机构平稳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鼓励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务工具融资;支持企业到“四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逐步建成功能齐全、优势互补、层次分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建设“诚信平昌”。
第三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按照“依法、公开、便民、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建立决策、审批、监管相互制约、强化协调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试点“一窗受理、分类办理、受办分离、一窗发证”模式,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审”机制,积极推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行政审批代办服务。加快推进责任清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权力、行政责任和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坚持总额限制、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部门组织结构,逐步下放政府权力,全面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增强乡(镇)发展动力。深化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深入推进商
事制度改革,加快实施“三证合一”改革,清理并公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事项,制定完善与“先照后证”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快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同步推进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一张网”建设。
第四节 积极稳妥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大力推动与教育发达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健全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程序与办法,实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采购价格零差率销售。严格落实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加快形成急慢分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教育卫生事业,鼓励各类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教育卫生行业,推进公办、民办同等法律地位,改善民办发展环境。推进教育卫生管办分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要素资源市场配置改革,提高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第十章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第一节 推进科技创新
抢抓“川东北创新驱动新兴增长极”及“贫困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工程,重点围绕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县域主导产业,部署科技创新链,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基地),重点建设白酒、茶叶、巴药研究所,机械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加强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和全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集成示范,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建成国家、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品牌,新建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互联网+乡村旅游+智慧农村”创新业态示范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采用“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推行“人才+产业”、“人才+课题”开发模式,实现项目与人才的有机对接。推广“科技+园区+企业”、“科技+基地+专合组织”、“科技+专合组织+农户”等科技创新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市场侵权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
第二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
能力提升培训与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激活创新创业主体,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升创业者素质,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夯实创新创业载体,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推广创业茶馆、创业咖啡、O2O、众筹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市场化众创空间,支持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先进孵化理念、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的优秀孵化器服务团队。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营造创新创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科技人才、青年大学生和各类民间能人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发展创新创业文化,倡导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第三节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激励机制
建立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落实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激励政策。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育创新人才,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支持民营资本建设新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进网上技术交易。
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建立以科技创新业绩为核心的奖励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深入开展科技人员兼职取酬、鼓励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和创办领办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等方面试点,加大科技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机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不断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强化科技创新投入保障。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提升引导性投入的比重,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简化工商注册流程,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搭建创新创业展示和投融资对接平台。
第六篇 坚持共享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按照“三优先、三依靠、三提前”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实施扶贫攻坚,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第十一章 打赢扶贫攻坚战
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1+6”扶贫攻坚工程,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按照“三年攻坚扶贫、两年巩固提升”总体要求,全县扶贫攻坚分两步走。第一步:2016-2018年,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以上,到2018年,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146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0.6万建卡贫困户全面越过扶贫标准线,农民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四好”目标。第二步:2019-2020年,打好巩固提升战,全面清除个别特困户,对症帮扶返贫对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实现脱贫奔康。
第二节 扎实推进“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行动
对10.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科学分类,因户施策,扎实推进“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行动。将58186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生产和就业扶持一批,通过发展家庭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务经济等,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将44500名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难地方的贫困人口纳入移民搬迁一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项目,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安置一方群众,实现一方脱贫;将22121名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一批,通过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实现政策性兜底扶持;将26141名长期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一批,通过提高医保补助、报费比例、落实大病保险、大病救助以及开展集中免费义诊、强化全民健康教育等措施,不断缓解资金压力,减轻贫困程度;将6377名遭(易)受洪涝、干旱、滑坡等灾害的贫困人口纳入灾后重建一批,通过即时救助与恢复重建相结合,帮助脱贫致富。
第三节 纵深推进“1+6”扶贫攻坚
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以实施“选优配强、整顿建强、服务聚强”三项行动为抓手,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落实干部驻村制度,推行驻村帮扶单位、帮扶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支部联建党组织。压实贫困村第一书记责任,全面做好“九件事”,当好“八大员”。加强农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建设,形成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服务体系。到2020年,所有村级党组织全部实现基层组织“六有”目标。
巴山新居建设。按照新建、改造、保护三种模式,加大农村土坯房(危旧房)改造力度。试点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信贷贴息,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注重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廉租房,为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户提供保障性住房。
乡村道路建设。加大以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四网”体系建设扶贫攻坚力度,大力实施农村道路通达通畅、改造提升、联网延伸工程和农村公路桥梁、安保设施建设,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和90%的村通班车;加大农田水利和水源涵养工程建设,构建“大中小微并举,路堰池田相通”的水利综合灌溉体系,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自来水供给率达80%以上。
增收产业建设。大力发展“茶叶、花椒、核桃、巴药、水产养殖、莲藕”六大特色产业,稳定发展生猪、土鸡、肉牛、肉羊等畜禽养殖业,支持贫困户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和农家乐。帮助贫困村建立规范化农民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合作共营。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吸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
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卫生计生、文化科技服务体系,全面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和常驻村医、有文化活动场所、广播电视村村响(通)。办好农村学前和小学教育,保证农村幼儿和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入学率达100%;认真落实“免、奖、贷、补”等教育惠民政策,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落实“五长”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不辍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培训、创业培训,支持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入贯彻落实“八免四补助”卫生扶贫政策,减轻贫困人口治疗费用负担,对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对象进行全面疾病诊治和康复治疗。将长期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落实大病救助措施。组建常年专家巡诊医疗队开展入村巡诊扶贫活动。
农户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健全矛盾纠纷协调机制,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大力实施农村“田秀才”、“土专家”、“职业经理人”培训计划,到2020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30万人次、乡土人才培训3万人次,每个行政村至少有2-3名特色产业带头人,每个农户至少有一名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灾害预防、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到2020年,实现所有集镇、中心村、聚居点生活废水排放达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四节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坚守扶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实行扶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帮扶部门“一把手”负全责制度,建立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加大一般性转移支持和扶贫专项投入倾斜力度;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力的6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加大行业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投入贫困村、贫困户的资金占比不低于50%。加强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各环节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构建资产扶贫机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投资收益扶贫、理财收益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多渠道获取收入。
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加强与在平定点扶贫的中央、省、市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充分发挥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的作用,创新社会扶贫宣传形式,营造扶贫济困浓厚社会氛围,增强扶贫攻坚社会合力。
第十二章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符合县情、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资源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范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一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按照 “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思路,立足标准化保基本、信息化促均衡、强师资提质量、推改革增活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促进全县教育加快发展。
统筹各类教育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按照公益、普惠的原则,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区、新村建设规划,重点加强乡镇独立幼儿园、社区(村)附属幼儿园(幼儿班)建设,构建完备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十三五“期间新(改)建30所独立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以上的独立幼儿园,县城每1万人的社区建一所独立幼儿园,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7%、85%、75%。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及“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和义务教育乡镇中心校、行政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因地制宜优化村级小学校点布局,配套建设好巴山新居、金宝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切实解决部分村小“超小校”、“超小班”及县城学校“超大校”、“超大班”的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通过国家、省义务教育均衡评估验收。到202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提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探索普通高中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多样化办学模式,加快农村薄弱高中改造,新(迁)建县城普通高中2所,全面改善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合理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点,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探索引导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共享资源、联合办学、转型发展,办好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试点与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特色高中学校。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攻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筹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优质职中通过兼并、合作办学等形式,探索形成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职教发展新模式。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构建县职教中心、乡(镇)职业培训班、村(居)职教实训基地“三级职教体系”,形成职业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的新格局。加快建设和布局适合平昌发展需要的职教学校,建成2所省级示范职业学校、5个示范专业和3个省级示范实习基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达95%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加快发展艺术和特殊教育,鼓励采取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舞蹈、美术、音乐等各类艺术教育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创新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体系,依托县聋哑学校建设好县特教学校。2020年,力争把县城特殊教育学校办成市内特殊教育示范性学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大教师公招力度,优先补充农村边远学校,全县教师空编率不超过1%。建立“城乡教师互派交流学习”常态机制,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支教讲学。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施好“国培计划”项目,推进教师、校长能力提升培训;提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重。全面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由县人民政府、县教育主管部门颁发荣誉证书;开展教育“三满意”评选活动。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提升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健康平昌”建设,加快建设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网点,提升城乡覆盖密度和广度,着力打造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15分钟健康圈”,让全县群众近距离接受卫生医疗机构服务,全力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投入,争取全县未来五年卫生事业投入不少于12亿元,分4批在全县建立和打造1000个“15分钟健康圈”。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城基层医疗机构承载能力建设,在县城建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三级综合医院1所。加快建立以县级医疗机构为核心,乡镇中心卫生院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社区(地名)卫生服务中心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景区)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服务网络,形成公立为主、防治结合、多元投资、分工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十三五”末,全县每千人床位达到 5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 2.5人,注册护士数≥2.6人,每千城乡居民拥有社区责任医生数≥0.8人。
加强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强化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做强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建成全县医疗救护中心;做精做专县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建设标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好乡镇中心卫生院,恢复建设17个被撤乡镇地名卫生院,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和驷马水乡、三十二梁、巴灵台、皇家山等景区卫生室建设,实现基础医疗机构全域覆盖。支持县级医疗机构与国内省内名院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医疗技术协作,建立对口援助机制,开展远程会诊,提高疑难杂症诊治能力。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搭建以人口健康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医院基本业务信息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实现区域内卫生机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公共卫生、医保等信息互联互通;积极推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加强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到2020年,全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加速中医药产业发展。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及中医药提升工程建设成果,完善中医药医疗网点建设,加快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挖掘地方中医药文化,打造具有川东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县中医院在县中医药领域的龙头作用,借助“巴药行动”,大力研制开发院内制剂,推出一批疗效好、可推广的中医药产品。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 “中医馆”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以提高全民文化体育素质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体育服务需求为核心,丰富文化体育服务产品,增强文化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形成文体事业与文体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县、乡、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有序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深入推进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民众形成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做活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化。积极创新升级传统媒体,加快培育新兴媒体,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大传统古村落保护力度,保护和开发利用白衣古镇、得胜古镇、小宁城等文物古迹。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城新建“六馆六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综合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活动中心、非遗保护中心、电视播控中心),乡(镇)、城市社区和村(居)按“七个一”的标准建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特色文化大院建设。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强化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发展跆拳道、武术、田径、球类运动等体育项目,充分挖掘水上运动、山地运动等潜力项目,加快培养一批国家、省级优秀运动员。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深入实施县城“5分钟体育健身圈”和乡镇“15分钟运动圈”工程,把平昌打造成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立全民健身推进机制,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十三五”末,体育人口达到4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积极建设“一馆两中心”(县体育馆、体育运动中心、水上运动中心),配套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实现重点镇(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体育基础设施全域覆盖。加强校园足球、社区足球场地建设,加快建设足球特色学校。到2020年,95%的行政村有农民体育健身阵地,80%的乡镇建有体育活动中心(场所),建设足球特色学校8所。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体育俱乐部;加强业余体校建设,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建立严格、科学、系统的教练员培训、考核、聘任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不断扩大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的全民志愿者队伍。
第四节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扩大和稳定就业。加快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强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强化劳务输出,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建立企业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监察执法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市场化、法制化。“十三五”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年均增加就业岗位7000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达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加强技能培训。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机构,提高培训层次,形成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基本建立起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建成农民工培训中心2个。到2020年,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率达95%以上,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人员占新生劳动力的85%以上,进城务工人员和向非农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启动“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建成500平米以上规范的信息中心和5000平米的就业和社保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标准化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力争98% 的行政村(社区)建成标准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大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农民工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第五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间转移接续办法。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保险由普惠转向公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制度,力争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金纳入省级统筹。扩大失业保险支付范围,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支出比例提高至40%。完善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形成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探索将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纳入生育保险统筹范围。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健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妇女、残疾人、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养(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和流浪人员救助中心等建设。切实加强关工委、双拥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统筹城乡低保标准,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救助制度,建立成熟的城乡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对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加大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力度,完善城乡医疗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建立自然灾害救助、优抚安置、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自然增长机制。
第六节 加强计生与养老事业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关怀行动,系统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公办公助、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民建民营”等多种形式,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驷马水乡、三十二梁、磴子河—皇家山、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4个区域性养老疗养中心和金宝康养产业园,建成一批农村养老院、城乡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
第七节 实施人才兴县工程
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为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开发力度,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注重在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一批产业领军型、经营管理型、农村实用型和行政管理型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评价发现、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偏远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
第十三章 加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秩序。依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各级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其他多种协商形式。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和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建设,完善村民和社区居民自治。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新社会阶层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把部门论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政府及其组成部门100%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决策纠错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机制。深化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开放度。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建立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制度,构建权力运用监控机制,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进一步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动态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完善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机制,从制度上解决审批效率问题,实现行政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推进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中心运行“两集中、两到位”。完善行政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裁量标准。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持证上岗制度。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制度。探索扩权强镇延伸执法、委托执法、连片集中执法机制。
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对财政资金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公共资源转让等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实行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落实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依法自觉履行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完善审计监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实行审计全覆盖。
着力保障公正司法。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决策部署,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司法办案程序、质量标准和监督办法,提升办案质量。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落实办案质量责任终身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推进司法公开。建好审务、检务、警务“三大信息公开平台”,改进“司法E通”平台管控功能。完善案件办理同步录音录像、网络直播机制,健全当事人权利义务和风险告知、群众旁听、公开拍卖等制度。除法定禁止情形外,依法通过媒体、网络和案件查询系统公开司法执行信息、审批流程和生效法律文书。强化司法为民。推行网上立案、信访答询等网上诉讼服务,建立完善案件流转、执行信息网上查询系统。抓好民生案件办理,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巡回审批制度,加大生效判决执行力度,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强化执行征信系统建设。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强化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司法救助。加强“两所一庭一室”建设,完善社区警务、基层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服务基础设施。
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坚持法治为民利民便民宗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网络。积极探索以法治方式推进民生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建设,加大财政对司法救助的保障力度。不断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推行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努力用法治方式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法治社会建设成果。
第二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善治、社会共治、居民自治相融合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推行社区扁平化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域推进以“一标三实”为基础,以信息化支撑、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人性化服务为目标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社会治理服务全覆盖、均衡化。健全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等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加强“两新”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帮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公约,达到“一村(社区)一约、一行业一约、一协会一约”,引导群众依法立约、依约自治、依约办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和救济救助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和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推动基层群众信访工作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公共媒体利益表达功能。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依法处理违法信访行为。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制度,加快构建生产安全、治安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安全四位一体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重点行业、场所、领域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细化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切实消除隐患。依法治理网络环境,加快网络完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食品检验、监测和鉴定机构,完善企业经营业主诚信管理机制,加大违法行为惩处打击力度。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集中开展危爆物品寄递物流清理整顿,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急体系和一体化指挥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平昌建设,大力整治黄赌毒等突出治安问题,开展平安网格、社区、街道“三级联创”活动。坚持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和举报奖励制度。整合优化防控资源,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防控网、危险物品等重点行业防控网、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实时视频监控网”等“六张网”和“大数据”导控、扁平化指挥调度、跨区域协作联动、常态化组织保障四大机制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运行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县、乡、村、社四级视频监控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探索建立公民所有信息“一卡通”制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强化重点人群管控,创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大力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基础信息库和动态监测网络,加强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推进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出所无缝衔接制度,健全完善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及社区服刑人员矫治教育机制。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加强重点青少年人群的服务管理。全面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后备力量建设。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涉恶涉黑犯罪活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领和重大工程项目支撑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重要支撑,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纲领,以专项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县级行业主管部门要把专项规划做深、做细、做实,明确各自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按照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之间互不矛盾的原则,加强规划衔接协调,确保专项规划在全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努力实现总体目标一致、空间配置协调、时序安排统一,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围绕发展目标,优化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重点加大土地、资金、能源要素保障力度。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方向,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在财政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补偿、税费返还、产业培育、扶贫开发、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探索和开展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项目建设,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构建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省、市批准项目用地指标,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满足城乡建设用地需求。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调整用地结构,高效利用土地。
强化项目规划,依据国家、省政策,立足县情,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及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扶贫开发等领域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构建衔接有序、动态运行的重点项目库,发挥其对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项目实施,搭建高效的项目协调平台,创新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突出前期工作和要素保障。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完善项目管理的目标考核、定期报告、督查督办等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公示制度,积极推行投资项目后评价,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项目决策水平,营造项目建设的良好环境,确保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重点项目421个,总投资3265亿元。
本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级部门、各乡镇要严格遵循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要加强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围绕本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等任务,完善考评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各部门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要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规划执行中期,由县人大负责组织力量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县人民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由县人大批准。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及时公布规划进展情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附件:名词解释
1.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一个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2.“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10月分别提出的战略构想。
4.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继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出台的又一项区域发展国家战略,涉及江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9省2直辖市。
5. “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6.三区同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乡村旅游景区。
7.六大片区:三十二道梁片区、磴子河-皇家山片区、龙岗片区、福申片区、镇龙片区、驷马-灵山片区
8.六大产业:茶业产业、花椒产业、核桃产业、水产产业、莲藕产业、中药材产业。
9. “五纵五横六环”:五纵—巴达高速、镇广高速、G542、S203、S204,五横—S101、S303、S304、S409、金宝-响滩,六环—县城环线、西南环线、西北环线、南环线、东南环线、东北环线。
10. “1+6”扶贫工程:“1”即建强基层党组织;“6”即统筹推进巴山新居、产业培育、乡村道路、公共服务、农民素质提升、生态环境六大工程。
11.5G网络:即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最高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2014年5月13日,三星电子宣布,其已率先开发出了首个基于5G核心技术的移动传输网络,并表示将在2020年之前进行5G网络的商业推广。
12.O2O:全称Online To Offline,又被称为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即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或预订)商品、服务,再到线下去选择商品(或享受服务)。
13.LNG:液化天然气的英文缩写,通过将在常压下气态的天然气冷却至-162℃,使之凝结成液体。天然气液化后可以大大节约储运空间,而且具有热值大、性能高等特点。
14.“新三板”: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
15.森林康养:是以森林景观、森林空气环境、森林食品等为主要资源和载体,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康体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心、调适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的统称。
16.“回引创业”工程:是指政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具有一定资本、技术的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17.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18.“八免四补助”:“八免”指免收一般诊疗费、免收院内会诊费、免费开展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妇幼卫生健康服务、免费巡回医疗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四补助”指补助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2.5万/人、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500元/人、补助晚期吸血虫病人5000元/人/年、补助贫困人口大骨节病患者700元/人/年。
19.两集中、两到位:指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20.三证合一:指将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提高市场准入效率。
21. PPP模式: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形成的伙伴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