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古镇地处平昌、巴州、通江三县(区)交界处,是当年米仓古道的一个重要节点,自古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是有名的旱码头。现年交易商品牛1.5万多头、交易额近亿元的“得胜牛市”,形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川东北闻名遐迩。近年来,得胜镇发挥“得胜牛市”品牌效应,做优做强产业链,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带火长短贩运富百姓
上午10点,买到了25头大黄牛,长途贩运的“牛经纪”冉久利装车发往了广东东莞,每个月他都要这样从得胜牛市往外发近10车的商品牛。
在得胜牛市冉久利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20多年前刚从高中毕业,他就开始学做贩卖肉牛的生意,同父亲冉明模、哥哥冉久顺组成“父子兵团”,把买来的牛卖给外地来得胜的长途贩运业主,或就地买就地卖。多年的贩卖经历,让冉久利对肉牛耕牛的交易、贩运这一行当相当熟悉,也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生意网络,他不再甘心“小打小闹”,直接和终端商联上线,开始了长途贩运,开始是达州、重庆、成都,后来做到了上海、广东,年纯收入好几十万……在得胜牛市,常年像冉久利一样搞长途贩运的业主有5、6人。
中、短途贩运投资不大、风险小、生意灵活,“得胜牛市”更吸引了陕南、川东北不少的“牛经纪”中、短途贩运。家住通江县城高明新区的冯建强,逢每旬1、5、9得胜牛市交易日他都会来,少则5、6头,多则10来头,他把在各地收购来的牛拉到得胜牛市来卖,这次他拉来了10头。“得胜牛市市场大,交易活跃,好做生意。”冯建强告诉记者,他每年要往得胜牛市贩卖5、600头牛,年收入在10万左右。
评议员唐正福、刘良述告诉记者,得胜牛市像冯建强一样的中、短途贩运“牛经纪”有130多人,有不少得胜本地人靠贩运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路。七渠村的李龙云,以前一直做土鸡、土蛋生意,挣到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后来改行当起了“牛经纪”,靠着得胜牛市年纯收入4、5万元;新场村的李全家境贫困,依托得胜牛市做了几年牛生意,修起了一栋新房。
带旺肉牛养殖助脱贫
在陈刚德联合5家农户、投资600多万建成的重石观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里,一排整齐的牛舍,300多头黄牛正摇头晃脑地嚼着草料……
如何发挥“得胜牛市”的品牌效应,促使得胜肉牛养殖业快速发展,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这是得胜镇党委、政府积极思考的问题。转变过往“重贩轻养”的观念,按照“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典型带动、科技支持”的方式,得胜镇把肉牛养殖作为一项脱贫致富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从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提高养殖效益。
“马灵村9社的苟定义养有16头肉牛、5社的邓定刚养有18头能繁母牛;平江村7社张开孝肉牛、能繁母牛共养有27头;新场村1社的李根云大的、小的共23头……”聊起得胜牛市带动的养牛大户,得胜镇农技中心主任毛泽兴如数家珍,板起手指一家家数了起来。毛泽兴告诉记者,得胜牛市带动的不只是得胜镇的肉牛养殖,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甚至邻县一些乡镇的肉牛养殖。据了解,在得胜牛市的带动下,业主毛高亮在双鹿乡大鹿村建设的养殖基地现存栏了900多头肉牛,五木乡宏山村李经元、巴州区花溪乡2家业主都规模养殖起了肉牛。
毛泽兴告诉记者,得胜镇及周边以肉牛为重点的畜牧业蓬勃发展,像冉久利这样的专职肉牛贩运商在其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把买到的瘦牛寄养在想养牛而没钱买牛的建卡立档贫困户家中育肥,双方按效益分成,既让自己受益又帮扶了贫困户,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养牛。规划2017年要脱贫的得胜镇天宫村1组村民陈友强,小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手脚残疾,无法干重体力活,替贩运大户代养牛,同时买瘦牛回家育肥再卖,今年收入有上万元。
带活关联产业促增收
早晨8点,唐继雄开在得胜牛市旁的馆子生意火爆,短短个多小时,卖出了5、60碗8元钱一碗的肉丝面……得胜牛市的繁荣,带动了关联产业的繁荣,促进了就业增收。据了解,得胜镇常年从事与牛市有关的运输、餐饮、住宿、画号、上车等相关服务的从业人员有130多人,人均年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
家住得胜镇莲花村的贫困户陈东,今春扶贫贷款他买了辆小四轮,主要帮周围团转的“牛经纪”们拉牛,邻近年底,他初步算了下账,纯收入在3万以上:“我家脱贫肯定没有问题了。”据了解,像陈东一样服务得胜牛市的运输从业者有60多人,少则一年2、3万收入,多的服务长途贩运的,一年10万左右。
社区的陈良伍,常年给冉久利、周永平们一样的长途贩运者们临时寄养,一头牛每天的“水草费”是10元,常常每天都有10多头寄养得牛。“今年光在冉久利那挣了‘水草费’3万多了,上车费还挣了有5、6千。”采访时,陈良伍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同陈良伍一样挣“水草费”的还有李家平等5、6位农户,过去贫穷的他们如今依靠挣“水草费”过上了殷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