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5-02-04 发改局 浏览次数16293
《平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中共平昌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二五”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平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影响深远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推进
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支持巴中革命老区发展以及国家司法部、省发改委帮扶、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坚定不移贯彻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重大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促和谐、保稳定、抓落实、谋发展”作为工作基调,扭住项目保增长,培育产业保增收,增收节支保平衡,突破“四难”保民生,案结事了保稳定,重视人文保和谐,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显着成绩,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经济发展提速加快。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65.78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1.2%,年均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19.17%,年均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8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40.9%,年均增长31.9%;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7:34.7:33.6,与“十五”末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1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1.7、0.9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96亿元,年均增长45.9%,较计划提高13.8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铁路、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牛角坑、双桥水库顺利推进;城镇框架不断拉大,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率达27.6 %,较“十五”末提高12.4个百分点。
民生条件有效改善。科技、教育、卫生、人口、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4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6.3%,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10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8.9%,年均增长13.8%;全县参加社会保险总人数24.2万人,是“十五”末的3.3倍;减少贫困人口19.6万人。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2%,较目标计划提高3.2个百分点,较“十五”末提高10.5个百分点,“江口水乡”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川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水利风景区。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3.3%,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成功争取到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行政审批全面实现“两集中、两到位”,探索建立“三三四”便民服务机制和“三双向一质询”群众监督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制;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全面得到加强。
专栏1 “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5年 |
“十一五” 计划目标 |
2010年指标 完成情况 |
“十一五” 年均增长 |
||||
经 济 发展 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28.99 |
65 |
65.78 |
13.9% |
||||
第一产业 |
亿元 |
12.85 |
24 |
20.85 |
6% |
|||||
第二产业 |
亿元 |
6.67 |
21 |
22.8 |
24% |
|||||
第三产业 |
亿元 |
9.46 |
20 |
22.13 |
16%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1.94 |
[132.16] |
[184.96] |
45.9%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0.4 |
22.5 |
25.64 |
19.3% |
|||||
民营经济增加值 |
亿元 |
15.22 |
43.55 |
36.2 |
17.8%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3.23 |
15.5. |
21.84 |
31.9% |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37.14 |
40.12 |
41 |
1.9% |
|||||
劳务收入 |
亿元 |
8.72 |
25 |
25.8 |
24.2% |
|||||
“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5年 |
“十一五” 计划目标 |
2010年指标 完成情况 |
“十一五” 年均增长 |
|||||
质量效益指标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44.3:23.0:32.7 |
37.0:32.5:30.5 |
31.70:34.7:33.6 |
|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 |
52.5 |
65.5 |
55 |
|
|||||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 |
54 |
50 |
43.98 |
|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万元 |
5171 |
12000 |
14300 |
22.5% |
|||||
单位GDP能耗下降 |
|
|
[20] |
[23.3] |
|
|||||
森林覆盖率 |
% |
34.7 |
42 |
45.2 |
[10.5] |
|||||
城镇化率 |
% |
15.2 |
30 |
27.6 |
[12.4] |
|||||
民生民本指标 |
全县总人口 |
万人 |
97.09 |
105 |
107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1.5 |
6 |
3.43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5 |
4 |
4.5 |
|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
元 |
5310 |
10350 |
11004 |
15.7%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1997 |
3500 |
3810 |
13.8% |
|||||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
% |
100 |
|
103 |
|
|||||
注:各项增加值增速指标均按可比价计算,带[ ]为5年累计值。 |
||||||||||
未来五年,随着巴中区域交通枢纽的加快形成,平昌区位劣势将得到有效改变,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发展机遇:
巴中地位空前提升,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有关部门从各个层面关注巴中、支持巴中发展,为我县争取政策、项目支持提供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将加大对老区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巴中革命老区发展。
国家通过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省上将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力度。平昌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将在连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获得大力支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第一要务,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平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农业大县,生态优势突出,在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等方面投资空间很大,较大的投资拉动必然带来经济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随着交通条件的加快改善,巴中将具有南联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的区位优势,逐步成为一个区域性交通枢纽,我县接受成都、重庆、西安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将显着增强,在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转化等方面将迎来新的重大机遇,有利于我们形成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格局。
面临挑战:
我县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起步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加快发展的追赶期,“基础薄弱、资源不足、发展滞后”仍是我们的基本县情,“农村基础条件差、城镇带动能力弱、城乡统筹推进慢”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产业发展滞后、工业经济弱小、两化互动乏力”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要害问题,“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化资源配置能力弱、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仍是我们必须突破的紧迫问题,主要表现在:
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全县经济总量小,人均发展水平低,跨越发展的任务艰巨。2010年,全县人均GDP为8686元,比全省低11814元;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元,比全省低149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低4463元、1251元;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2.6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化水平低;第二产业总量小,效益低下,产业链条短;第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企业投融资扩张能力差,技术转化能力弱,价值创造能力低,造血功能不足。
民生改善任务艰巨。按新标准统计,全县仍有23.12万贫困人口;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欠账多,农村“四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还没有根本消除,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突破,农业人均有效灌面不足0.29亩,仍有33.97万农村人口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要素集聚能力较弱。我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区位环境不优,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集聚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乏力,招商引资步伐缓慢,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兴产业、强基础、建新城、抓开放、惠民生、促和谐为总体取向,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坚持中创新,在追赶中跨越,在提前中加快,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坚持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生产力布局,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一体发展。
——坚持两化互动,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的战略选择,必须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为载体推动工业化,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
——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扩大开放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动力源,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实现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务必以人心向背作为执政成败的判断标准,以万事民为先作为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以把丰碑树在人民群众心中作为执政追求的最高价值,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两地两区一中心”的发展定位,按照“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5年努力,把平昌率先建成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加快建设川东北经济强县和开放强县,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更加增强。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14%以上,力争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38亿元,实现翻一番;人均GDP达到1.57万元,年均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亿元,实现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4亿元,实现翻两番,年均增长38.9%。
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到“十二五”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169公里,公路密度达187公里/百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77万亩,农业人均有效灌面达0.5亩;城镇人均建设用地51.72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全面改造城乡电网,完善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翻一番,分别达到27000元、8500元,基本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初步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就业水平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均等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科技、妇女儿童、老龄等工作稳步发展。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到“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7%。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全面达标,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6755吨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水平控制在省、市要求范围内。以绿色经济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 平昌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数值 |
2015年目标 |
年均增长 |
属 性 |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65.78 |
138 |
14% |
预期性 |
|||
人均GDP |
元 |
8686 |
15650 |
12.5% |
预期性 |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47.40 |
[789.6] |
26.4%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5.64 |
69 |
22% |
预期性 |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1.43 |
7.4 |
38.9% |
预期性 |
||||
民营经济增加值 |
亿元 |
36.2 |
96.6 |
19.5% |
预期性 |
||||
规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21.84 |
90.8 |
32.9% |
预期性 |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41 |
48 |
3.2% |
预期性 |
||||
城镇化率 |
% |
27.6 |
45 |
[17.4] |
预期性 |
||||
三次产业比 |
|
31.7:34.7:33.6 |
24.0:40.0:36.0 |
— |
预期性 |
||||
平昌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数值 |
2015年目标 |
年均增长 |
属 性 |
||||
资 |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较2005年下降23.3% |
达到省要求 |
—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45.2 |
57 |
[11.8] |
约束性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 |
达到省要求 |
— |
约束性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达到省要求 |
—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吨 |
* |
≤7699 |
—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 |
公顷 |
61450 |
61080 |
— |
约束性 |
||||
人民生活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 |
80 |
— |
约束性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1004 |
27000 |
15.6% |
预期性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3810 |
8500 |
14.4% |
预期性 |
||||
城镇新增就业 |
人 |
6754 |
[30000] |
— |
预期性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5 |
≤4.5 |
— |
预期性 |
||||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
万人 |
* |
达到省要求 |
— |
约束性 |
||||
城镇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 |
90 |
— |
约束性 |
||||
贫困人口减少 |
万人 |
[19.6] |
[23.2] |
— |
预期性 |
||||
总人口 |
万人 |
107 |
109.6 |
5‰ |
约束性 |
||||
注:各项增加值增速指标均按可比价计算;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氮氧化物(NOX);[ ]表示五年累计值,*表示统计数据尚未公布或未统计,“达到省要求”指省、市未下达具体目标,需待下达后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指限额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及房地产投资。 |
|||||||||
|
依托项目投资拉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能源网和信息网建设,形成功能完善、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提高基础设施对全县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创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按照“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到2015年底,实现100%的县道、乡道、村道通水泥路(油路),全县等级公路里程达到公路总里程的30%以上,道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16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87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外向大通道、内部大循环、建管养运一体化”的覆盖城乡的交通体系。
第一节 构建外向大通道
围绕全市建设“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加快构建“四纵两横”的交通骨干网络,形成平昌至成都、重庆、西安“三小时经济圈”。全面完成巴(中)达(州)高速公路、巴(中)达(州)铁路建设,同步建成高速公路、铁路互通连接线和五一火车站;全力争取县道、省道升格,力争营山—平昌县城—笔山—宣汉、通江—平昌县城—石梯—渠县平昌段公路升格为国道,升级改造省道S202线;完成平营路龙岗—悦中段建设。
第二节 完善内部大循环
进一步完善县域干线公路网和客、货运站体系。升级改造县城-镇龙、三房湾-立山等县道老油路230公里,完成330公里县乡断头联网路;加快村道水泥路建设,完成1164公里通村通畅工程;建成巴达高速平昌县城主互通—元山快捷通道和白衣—长垭—板庙—青凤—巴达高速江陵互通口联网公路;启动建设30座农村公路桥梁;加快县城、农村客(货)运站、招呼站建设;启动建设信义—黄滩坝—马家坪—何家坪—小角楼—星光工业园—老鹰寨—大宁滩—李家沟—雪花坪—龙潭溪—信义县城环线路,提升城镇通畅度。
第三节 实现建管养运一体化
不断调整运力结构,完善经营方式,努力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客运区域化,维修、检测、驾培经营方式多元化。增加跨省、市、县客运线路,积极发展旅游客运。加强安保工程,完善全县农村公路隐患地段安全标志和设施;新(改)建一批养护站(房),大力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发展水运运输,建设一批公益性渡口码头和客运、旅游、货运码头、避洪区(停泊点),建设一批渡改人行桥、渡改公路桥。
专栏3 平昌县“十二五”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铁路建设:完成巴达铁路平昌段49.6公里建设,五一火车站建设。 公路建设:完成巴达高速公路平昌段48.1公里建设;新建巴达高速、巴达铁路平昌入口道路54公里;县道公路改造升级230公里,建设330公里县乡断头联网路;升级改造营山—平昌县城—笔山—宣汉、通江—平昌县城—石梯—渠县平昌段和省道S202线;新建平昌—元山快捷通道;建设村道水泥路1164公里;启动县城绕城环线35公里(含5座桥梁2500延米);县乡道联网路、小城镇过境公路、专用公路及安保工程等。桥梁建设:渡改公路桥梁6座;农村公路桥梁50座5000延米。 水运航道及码头建设:分段建设黄梅溪-风滩-巴中,平昌-双滩-喜神渡口,澌滩-通江航道。新建渡口码头45个,乡镇客运码头28个。 车站建设:县城建客运站4个、货运站5个;农村建客(货)运站28个,招呼站246个。 |
第五章 构建全域灌溉的综合水利网络
坚持防洪抗旱并重,大中小微并举的原则,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利农利工利商利民”的综合水利体系。到2015年底,新增和恢复水量5100万方, 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9.9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3万亩,使全县有效灌面达32.5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1.9万亩。
第一节 重点水利工程
加快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双桥水库、牛角坑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完成6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江家口水库(大型),友谊水库补水工程,积极开展望京水库、兰草水库前期工作。新(扩)建一批小I型、小II型水库;建设县城防洪堤6.89公里,建设白衣、驷马、涵水等乡镇堤防工程,保障城镇防洪安全。
第二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十二五”期间,继续争取和实施高标准良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整理土地11.2万亩,建高产稳产良田12万亩;巩固提升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成果,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构建“库塘池田相通、路堰渠系配套、集雨节灌互补”的区间水利体系,完成162个村的小农水建设项目,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机提灌站建设,增强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范,以小型集中供水为主,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建集中供水站为主,逐步解决乡镇及人口较密集区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建水源工程84处,饮水工程338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解决42.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专栏4 平昌县“十二五”水利重点建设项目
防洪堤及河道整治工程:新建县城防洪堤二、三期工程6.89公里,建设巴河、通河、蒙溪河等河流沿岸7个场镇19.4公里的防洪堤、护岸工程。 水库建设:完成双桥水库枢纽工程和牛角坑水库,开工建设江家口水库、友谊水库补水工程;建小I型水库15座、小II型水库53座。 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250平方公里。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完成162个村的小农水建设。 农村安全饮水:建水源工程84处,338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43个乡镇42.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重点场镇供水设施建设:解决10个重点场镇供水设施建设。 |
加快推进电力、燃气等重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电力和燃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信息基础建设,切实优化信息网络布局,扩大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建设“以220kV为支撑、110KV为骨架、35KV为基础”的智能电网体系,提升电力输配供能力,实现主网与配网、城市与农村电网协调发展。加速电网设备升级改造,新建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4座;扩建35KV 变电站2座,优化电源结构和网络布局,提高主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按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标准,对农村配网逐步升级改造,新改建10KV线路258条,新增、更换配变设备963台,新改建400V及以下线路4441千米,确保城乡供电可靠率RS3达到99.98%,RS1达到99.9%。加快电网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建设,提升电网科技水平,建成以坚强为基础、智能为特征的新型农网。进一步加强水能资源梯度开发,完成风滩、双滩、铜坑电站技改扩容,新建兰草电站,适度开发龙滩、高桥沟、桥河等小型水电站。到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44兆瓦(MW),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91.85兆瓦(MW)。
建成大型天然气汽车清洁燃料项目、五木至县城的天然气输气管线和信义燃气储配站,加快信义至金宝、星光等组团天然气管网建设,提升燃气供给和输送能力,提高城乡居民用气质量。建驷马、兰草等8个乡镇场镇天然气输气干线,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居民使用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和太阳能等低碳清洁能源推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0口。
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提高管护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全县广播电视全覆盖。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双向改造进程,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改造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网络,实现IPTV业务规模化发展,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县城影院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
专栏5 平昌县“十二五”能源信息重点建设项目 清洁汽车能源产业园区:以建60万吨汽车清洁燃料项目为主,延伸清洁能源产业链条,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完成园区内水、电、路、通讯、管网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 天然气能源建设:新建五木至县城配气站输气干线,建信义至金宝组团、老鹰寨、星光组团等天然气管线,建驷马、兰草等8个乡镇场镇天然气输气干线,建信义燃气储备站、天然气应急抢险指挥中心。 水电站建设:新建龙滩、桥河等11座小水电站。 电网改造工程:完成县城及农村电网完善及升级改造。 变电站建设:新建220KV变电站1座,新建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4座,改扩建35KV变电站2座。 新能源开发:建40MW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项目、生物质能开发项目,推广秸秆气化炉25000套。 有线数字化电视工程:新建600座以上的影院2个。全面升级改造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和城区网络、乡、村传输网络,加快广播电视摄录编播的升级换代,加快双向数字化传输和多功能开发,全面实现由模拟信号向数字化信号的整体转换,数字化覆盖率达到100%。 |
积极争创“全国生态县”,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构建生态屏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到“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至57%,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7699吨以内。
生态建设。大力治理水土流失,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对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驷马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水域、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的建设与管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建造以通巴两河为主、其余支流为辅的防护林。 “十二五”期间,实施中幼林抚育30万亩,建设重点公益林17万亩。
环境保护。强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建成水质、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以及工业企业自动在线检测信息化系统,提高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推进巴河流域综合治理,对水质恶化地段采用种植防护林等措施改善水质,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用土壤环境监管,推广配方施肥、叶面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大力整治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努力控制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力争到2015年,COD年排放总量控制在4400吨以内,氨氮年排放总量控制在375吨以内,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控制在2700吨以内,NOX排放总量控制在224吨以内,实现固体废物无害化循环利用。
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用能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更加节约的资源利用模式,保证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资源节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保护、用途管制制度,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严守耕地红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层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轻工业,提升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推行城市用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强化节能降耗。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考核体制,切实抓好工业、机关、交通、建筑、农业和商用民用六大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 “三同时”制度,推行排污许可证和限期治理制度,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清洁生产企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实现技术性和结构性节能减排;积极推行水、电、气阶梯式价格和污水、垃圾处理费调节,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市场运作推动全民节能减排;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和发展占用和耗费资源少、环境污染低、附加值高的项目和产业;加快普及节能技术和设备设施,积极推广使用水能、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柴、煤等传统能源,促进用能结构优化。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探索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重点做好“猪-沼-菜”、“猪-沼-果”发展模式的试点和推广。以白酒、能源、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循环工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发展循环农业示范点10个以上,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大力支持废弃物再利用项目建设,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鼓励产生废弃物的企业和利用企业关联布局,发展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
专栏6 平昌县“十二五”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重点项目
生态工程:实施中幼林抚育30万亩,建设重点公益林17万亩,建造以通巴两河为主、其余支流为辅的防护林,对现有林进行管护;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
环境保护工程:巴河流域(平昌段)环境综合整治,巴河流域重点场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农业、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对43个乡镇及部分社区集中式饮水源地进行保护。
服务体系建设:江口、镇龙等28个乡镇林业站建设、林区专业防火基地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
节能能力建设工程:新农村节能环保建筑推广,能源计量、统计和节能监测、检查、预测预警体系建设。
第三篇 培育支柱产业 建设川东北经济强县
大力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积极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川东北产业集聚地。
坚定不移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清洁能源工业和以新型建材业、机械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工业,不断扩大总量,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增强新型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
白酒饮料业。重点依托四川江口醇、四川小角楼酒业,加快引资建设白酒工业园区,不断扩大白酒产业规模,延伸产业发展链,逐步形成基酒生产、灌装、销售配套发展相互支撑的白酒产业集群,培育江口醇酒业公司成功上市,实现小角楼引资重组,实现白酒产量10万吨,产值100亿元。积极开发纯净水、功能性饮料等产品。
粮油加工业。积极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培育原料基地,扶持壮大粮油加工、饲料生产等龙头企业,力争稻谷、玉米、油菜籽商品转化率达60%以上。加快发展粮油加工产业,重点打造精装小包装双低食用油、配置精米、工业淀粉、方便食品等特色产品,积极开发豆瓣等食用和烹饪调味品。到2015年,粮油加工实现产值3亿元,获得 4个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
肉制品加工。积极打造肉制品加工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引进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快150万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生产线、20万头肉牛加工生产线和3000万只家禽加工生产线建设,开发分割肉、鲜冻肉、腌腊制品、腌蒸食品、熏烤制品等系列产品,获得2-3个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依托平昌县水域资源和渔业基础,发展鱼糜制品、腌熏鱼制品加工。
第二节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工业
清洁能源:重点打造巴中经济开发区驷马园区,加快大型天然气汽车清洁燃料生产项目建设,将驷马园区发展成为集清洁能源、生物质能、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工业园区,实现产值60亿元,利税5亿元。积极发展能源产业配套工业,逐步形成服务于能源产业的配套工业体系。
水电产业: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依托四川巴河公司、平昌供电公司,重点开发兰草电站,新(改)建一批小水电,使新增装机容量、总容量、年发电量有突破,实现水电产值2亿元。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新型建材业。扶持壮大沃德科技公司,引进培育新的新型建材加工企业,重点研发装配式住宅智能墙体材料及节能、环保、抗震、防火的新型内外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材料,形成年生产能力500万平(立)方米,实现产值4亿元。利用我县丰富的页岩资源,大力开发页岩系列装饰材料,形成年生产能力30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产值2亿元。
机械制造业。以承接产业转移为载体,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微耕机、脱粒机、收割机等农用系列机械产品配件和汽车、摩托车等零部件生产,形成10万台(辆)农机、50万套重型钢圈生产、100万套碳钢曲轴、300万套齿轮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5亿元。加快发展小型船舶制造业,形成机动船年生产能力1000艘以上,实现产值2亿元。
竹木加工业。依托平昌丰富的林地资源,抓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提升竹木产业原料保障能力,建成以优质桤木为主的速丰林基地20万亩、良种竹基地20万亩。加快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竹木产业综合开发,开发竹木胶合板、竹木地板等产品,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总产值5亿元。
专栏7 平昌县“十二五”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农产品加工业:3000万只家禽屠宰加工,2万吨基酒生产线,有机净菜精深加工,1万吨食用酒精加工,150万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大型饲料加工,饮料制品生产,粮油精深加工,20万吨玉米深加工,白酒包装生产。
能源产业:天然气汽车清洁能源生产项目,兰草水电站建设。
机械工业:100万套汽摩曲轴生产, 50万台/年农机生产线建设,50万套重型装备钢圈生产线技改扩能项目。
建筑建材及竹木产业:建保温墙体材料生产线、新型防火装饰材料生产线、特色民居装饰材料生产线、10万立方米/年竹集成板及竹碳生产线。
第九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增长转型为契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到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亿元,年均增长18%。
第一节 发展商贸物流业
进一步完善市场网络体系,积极发展连锁超市、综合商场、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形成各类商业形态。县城要加快推进五一物流园、两江商贸园建设,建设完善金佛花园商业街、汉王庙等商贸中心,抓好江阳市场、新华市场等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新建老街及西城新区商贸专业市场和畜产品交易综合批发市场,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专业市场;乡镇场镇要以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和“新网”工程为契机,大力兴建商贸配送中心、小型超市和农家店,升级改造现有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延伸商贸服务网络。
第二节 发展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红色”、“绿色”优势,突出“水乡、生态”品牌,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旅游招商,整体打造“江口水乡”、白衣古镇、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和金宝山文化公园旅游精品,构建以“一山(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一水(江口水乡)、一园(佛头山文化产业园)、一镇(白衣古镇)、一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为重点的旅游综合体,争创A级旅游景区,打造“水恋山城,人聚平昌”的生态水乡,努力把平昌建成川东北重要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加快融入平昌-巴中-通江-南江旅游大环线。大力打造以元山—灵山乡村旅游示范区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业,积极发展星级农家乐、乡村会所和乡村酒店,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和品味。探索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统筹整合旅游资源和重点景区经营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及各类民间投资主体进行旅游开发。配套完善旅游设施,统筹推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建设,积极培育星级宾馆、旅行社和旅游服务网点。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打造旅游名片,主动链接知名景区景点旅游线路,积极拓展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客源市场。
第三节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生产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服务环节延伸。积极发展运输、信息、金融、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
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农机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涉农商贸企业,鼓励开展市场营销、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第四节 发展现代劳务产业
按照“巩固东部、拓展西部、延伸海外、稳定规模、提高质效”的发展思路,持续抓好劳务开发。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与省内外知名职业技术院校联姻,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有针对性的增设建筑、机械、电焊、钳工等市场需求旺盛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务培训水平和实效,提升劳务人员素质,有序促进劳务稳定输出。“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民工2万人以上,输转劳动力稳定在35万人(次)/年,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
专栏8 平昌县“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建设项目 农贸市场建设:新建3个综合农贸市场和60个乡镇专业农贸市场;新建1个大型畜产品交易综合批发市场,43个乡镇小型活畜交易市场。 江口水乡国家水利风景区:改建至景区大通道,新建景区内道路、步行游览道路、码头、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 川陕苏区平昌红军纪念园建设项目:扩建刘伯坚纪念馆,新建红色文化长廊、川东北民俗文化陈列馆等。 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公园景区公路、给排水及佛头山历史文物、**等配套设施建设。 白衣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景区公路,游览道,污水处理,防洪堤,给排水设施,古镇风貌改造。 金宝山文化公园建设:建入园道路、机动车路网、观光步行通道及购物商场、景观施放、别墅及配套设施。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配套建设完善景区公路、游览道、景点观光台、给排水工程等,提高景区接待能力。 劳务培训:新建培训基地,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 |
第十章 推动产业集中集约发展
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的要求,坚持产城一体、园城相融,有效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强力推进园区建设。重点建设星光工业园、五一物流园、两江商贸园、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使园区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第一节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星光工业园。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模高效”的原则,完善星光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保障能力和配套能力,把工业园区建成外向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到“十二五”末,星光工业园建成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引进入园企业25户以上,产值突破100亿元。驷马工业园建成投产。
五一物流园。加快推进五一火车站物流园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末,五一物流园建成面积达到1300亩,将园区建设成集会展、贸易、仓储、配送、制造、分拣、加工、包装、信息、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贸物流园,产值突破100亿元。
两江商贸园。加快推进老街改造,整体打造老街、码头、滨河路和沿江水景,在老街建成10万平方米商铺、3万平方米仿古步行街、王家咀码头水上娱乐中心等商贸娱乐设施,将老街打造成集商业中心、旅游文化、餐饮娱乐、星级酒店、水上娱乐于一体大型商贸中心,产值突破100亿元。
佛头山文化产业园。依托佛头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整合其它文化型资源和生态型资源,通过创造性再开发,将佛头山打造成以文化(民俗、绿色、佛教、红色)为核心,旅游为主导,“福”文化为主线,集民俗体验、佛教朝觐、红色教育、绿色度假、农耕(乡村)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同时,加快推进金宝山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丰富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内容。
第二节 创新园区发展机制
坚持突出特色办园区,整合资源办园区,开放合作办园区,创新机制办园区,全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园区。坚持城镇建设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衔接”,空间规划突出集群化,产业规划突出特色化,突出“产城一体”。
优化园区布局,引导企业适度集中。现有企业适度向园区集中,新发展企业一律进入园区发展,集约用地,统一配套,扩大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集聚能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企业主体建园区、企业合作建园区、区域合作建园区、业主经营建园区等多种模式,提高聚集企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依托园区平台,承接产业转移。把产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加强开放合作,立足园区优势产业、骨干龙头企业抓承接,着力推进园区产业发展提速增量、提质增效。
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园区环境。着力加强对园区发展的组织领导,创新管理运行、要素保障和园区服务机制,加快园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更好更快发展。
专栏9 平昌县“十二五”园区重点建设项目
星光工业园:完成园区路、水、电、气、通讯、管网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
商贸物流园:在火车站建设五一物流园区,在老街建设两江商贸园。
休闲旅游园区:建设佛头山文化产业园、金宝山文化公园。
第四篇 加强区域合作 建设川东北开放强县
第十一章 大力实施开放合作
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推进城乡统筹、“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的最强动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开放实效,加快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共赢发展。
第一节 不断加强区域合作
紧紧抓住四川、重庆、陕西三省市签署的《关于共同打造西三角经济工作协议》和巴渝签订合作协议的机遇,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主动出击,加强与发达地区在官方和民间的交流,加快在产业、体制、观念、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融合,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尽快融入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主动接受成都、重庆、西安的辐射带动,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使我县成为大城市在川东北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劳务输出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我县实现跨越发展。
第二节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和“全民招商”的理念。紧紧抓住沿海及成渝等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深度挖掘、发挥我县在市场、产业、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抓好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强化招商队伍建设,搭好招商引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调整和投资导向,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依照招大引强、集群承接、链式引进的思路,立足“红色”“绿色”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元件以及水、天然气开发,着力引进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大、延伸配套好的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招商引资市场化进程;坚持“非禁即入”,积极引导资金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旅游、卫生等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招商领域。 “十二五”期间,力争新推出重点招商项目50个以上,签约率不低于7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200亿元;引进产业龙头企业10—15家。
专栏10 平昌县“十二五”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白酒工业园建设:征地1090亩;建10个标准化酿酒车间,新增窖池2000口;建6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建年产2万吨高纯度酒精生产线;建年产3万吨饲料(废糟循环利用)生产线;建年产1万吨纯净水生产线;建3万吨储酒罐群和成品库等。 生物质能源综合开发:征地150亩,建设装机容量4x12MW(含城市生活垃圾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培育以桤木为主的速生原料林10万亩。 农作物秸秆综合加工利用及深加工:招商引资发展种草和秸秆养牛规模养殖户,购置农作物加工机器,农作物利用率达80%以上。 薯类加工生产线建设:建1000亩脱毒薯类原种扩繁基地,30万亩优质薯类生产基地;在工业集中区征用土地35亩,新建标准化厂房12000平方米、办公及管理用房1500平方米;新建1条年产5万吨特制淀粉加工生产线;新建1条复合薯片生产线。 肉牛养殖及精加工生产线建设:征地1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养殖及精深加工生产线,建办公及综合服务中心。 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及深加工:建食用菌基地,发展优质食用菌3亿袋,引进一家农业食品食用菌开发企业,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品牌化合产业化发展之路。 特色水产养殖:建大鲵、虹鳟、鲟鱼等名优品种冷水养殖基地60亩。 金银花种植及深加工:建1万亩金银花基地及配套烤房3000平方米、建式单排烤架1000栋、双排式烤架500栋;征地100亩,建4700平方米加工厂,建绿原酸和挥发油提炼生产线。 平昌火车站物流园建设:征地1600亩,建仓储区、区域联运区、交易区、物流信息平台、停车场、办公及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区,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建设期3年。 汽摩配件产业园:征地1000亩,拟整体承接重庆、西安等地汽摩配件产业转移。其中一期工程启动面积500亩,建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及职工宿舍1万平方米。 巴山土鸡养殖及加工:建年出栏10万只土鸡的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2个、年产500万羽鸡苗的土鸡繁育场;在星光工业园征地115亩,建生产自控流水线,建屠宰分割区22300平方米、熟食加工区21200平方米、辅助生产区7300平方米、污水处理区1800平方米。 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建设:建佛山菩提小镇和朝觐寺庙群;扩建刘伯坚烈士纪念广场、红色文化展览馆;建以“江阳十景”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期3年。项目建成后,佛头山文化产业园成为集休闲旅游、红色金典、佛教文化、自然奇观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年游客接待量达100万人次。 白衣古镇旅游综合开发:恢复白衣古镇古建筑原貌;重塑白衣古镇“三官一庙”;新建白衣古镇博物馆1座、新建白衣古镇“五星级”宾馆1座。打造白衣古镇文化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水上运动、影视、国际度假、新农村建设一体的大型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 平昌电子产业园建设:引进电子企业租赁(或部分租赁)平昌星光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兴办集成电器、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电子节能灯、电子数字产品等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建设期2年。 平昌服装加工产业园建设:征地600亩,建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及职工宿舍1万平方米;吸引大型服装企业入园建厂,承接服装产业整体转移。建设期2.5年。 金宝休闲公园:建设金宝道观5座、宾馆1座、休闲广场2个、儿童游乐园1座、修建老年活动中心1个及相关配套设施(包括道路、路灯、绿化设施)。
|
第十二章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营造“平安、诚信、生态、和谐”的地域形象。强化“亲商、重商、富商”意识,切实优化政务环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落实优惠政策,做到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优质服务,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打造“投资洼地”。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放宽创业条件,激活创业资本,培育创业典型,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生动局面,努力把平昌打造成为最佳的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和非法广告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粮油、蔬菜、水、电、沙石等生产生活资料和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监管,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捏造和散布涨价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市场健康有序。
第十三章 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我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第一节 深入推进体制改革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提高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政事、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推进企业改革,加强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加快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县属企业股权多元化和上市融资,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水利体制改革,明晰水利产权;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拓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各项收费改革,完善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制度,调整非农用水和农业用水价格,加快改革垃圾处理收费、农村场镇环卫服务收费和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理收费等制度;深入推进教育、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和文化服务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节 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按照“机构理顺、职责厘清、人员到岗、管理到位”的要求,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责、权、事。建立县级领导包乡联片、县级部门包片联线、乡镇干部包村联点、村社干部包点联户的责任机制。提升机关效能,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逗硬落实“两集中、两到位”、“三项制度”和“三问”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并联审批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理时效;进一步拓展政务服务领域,加快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进驻政务中心;全面落实行政许可公开制度和收费公示制度;大力推进政务服务职能向乡镇延伸,全面完成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
第五篇 坚持城乡互动 构建四级城镇体系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再造一个平昌新城”的发展目标,以土地整理为突破口,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形态,建设现代山地水乡城市。
第十四章 构建四级城镇体系
牢固树立“全域平昌”理念,全域规划城镇建设体系,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构建“县城—特色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规划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区域、编制层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四个城乡全覆盖”,同步推进城乡规划、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加快编制县城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县城功能性服务区规划、乡镇和重点村镇规划,提高规划覆盖率,力争县城控制性详规和乡镇场镇规划覆盖率达到100%,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县城建设要坚持多轴向拓展、组团式开发,加快规划建设 8个城市功能组团(老城区、金宝新区、信义、李家沟、黄滩坝、马家坪—何家坪、老鹰寨和星光工业园),着力构建由县城—金宝新区、老街棚户改造区—星光工业园、五一物流园、两江商贸园、佛头山文化产业园—驷马、元山、白衣、响滩、邱家五个县城副中心—巴达高速公路、巴达铁路、驷涵路、达通路、通仪路、营万路等六条交通大廊道组成的“一城两区四园五副六带”的城镇空间形态,系统完善城市交通、管网、景观等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以“四桥一隧一道”(安家坝大桥、黄滩坝大桥、金宝大桥、星光大桥、蒙子垭隧洞、金宝大道)为骨架,加快推进“两区四园”建设。高品位打造金宝新区,以“宜居新区、商贸园区”为目标,努力把金宝新区建成平昌统筹的动力源、两化互动的试验区、环境革命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乡镇主要发展驷马、元山、白衣、邱家、响滩等特色镇,切实加强特色产业培育和特色风貌塑造,加强与中心城区联系,增强对周边城镇、农村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把特色镇建成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和县城副中心。充分发挥云台、元山、土兴、大寨等乡镇和火车站点、高速公路出口的物资集散功能,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建成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到“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0万人;乡镇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8.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0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
第十五章 增强城镇承载功能
加强城市经营管理,积极探索“以城建城”、“以镇建镇”新机制,增强城镇建设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城镇交通、供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城镇道路交通网络,形成两河六岸立体交通骨架;不断完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公共停车场、公交首末站、加油(加气)站、码头、农贸市场、公厕、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加快乡镇场镇道路、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垃圾处理场及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县城和乡镇场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县城建成垃圾处理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乡镇达到80% ,农村达到60%;增强已使用天然气区域的供气保障能力,县城、特色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85%;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88平方米,绿地率达到15.24%。
第十六章 提高城镇管理能力
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以治路、治尘、治污、治水、治乱和绿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五治三化”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规范城乡秩序,全面取缔主次干道占道经营摊点、摊棚,规范建立游商游贩疏散区,积极引导小商小贩入市经营;加强城区废旧品收购点和洗车站点的规划、整治和清理工作;大力实施风貌改造,依法推进户外广告综合整治,实现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形成清扫保洁与城市管理网格化互动管理,实现作业人员与保洁区域、保洁时段的无缝对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运输体系,对城区现有生活垃圾收集点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乡镇场镇全面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实现乡镇垃圾处理分类化、无害化。到2015年,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一批省级、市级卫生场镇、省级卫生单位、省级卫生村,整体达到全省B类地区考核目标要求。
专栏11 平昌县“十二五”城镇重点建设项目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老街改造,建黄滩坝、星光、金宝和安家坝4座城市桥梁、蒙子垭隧洞和金宝大道,建县城道路及绕城环线,在县城学校出口处修建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 重点场镇基础设施建设:白衣、驷马、元山等特色镇,土兴、大寨等乡和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金宝新区建设:平整土地50万平方米,完成区域内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县城供排水管网改造、第三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扩容及管网延伸、城镇垃圾中转站及城市公厕、停车场、公交站台、县城交通红绿灯等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第六篇 坚持城乡统筹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扶贫开发,努力把平昌率先建成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建立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第十七章 建成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
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打造城乡一体的绿色经济走廊,努力把平昌建成西部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
第一节 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
围绕驷(马)涵(水)路、平(昌)通(江)路、平(昌)万(源)路、平(昌)仪(陇)路、平(昌)营(山)路五条骨干公路,集中连片打造一批粮油、蔬菜、畜牧、水果绿色经济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驷马—元山片区8个乡镇(驷马镇、坦溪镇、双鹿乡、得胜镇、五木乡、土兴乡、元山镇、灵山乡),103个村的示范建设,种植绿色生态蔬菜10万亩,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户4086户、土鸡规模养殖户2784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在示范区大力推行“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突出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把驷马—元山片区建成县城“菜篮子”保障基地、成渝西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突破发展以生猪和土鸡为重点的畜牧业、以有机净菜和食用菌为重点的蔬菜业、以速生林为重点的竹木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农业基地。
畜牧产业。坚持以小区建设和大户培育为突破口,推进畜禽养殖规范化、标准化、良种化、市场化、生态化。建成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力争年出栏生猪180万头、肉牛20万头、羊10万只、禽兔1500万只,畜牧业产品商品率达70%以上,产值达33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比重70%以上。
粮油生产。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建设3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30万亩高蛋白玉米基地、30万亩脱毒薯类生产基地、3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实现粮食总产量48万吨,年均增长3.34%,种植业农产品商品率达60%以上。
蔬菜产业。在江口、驷马、元山、云台、白衣、涵水、坦溪等乡镇建立5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发展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20万亩;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坦溪、双鹿等乡镇为核心,建食用菌基地5000亩,发展袋装食用菌5亿袋以上。实现年产绿色商品蔬菜35万吨,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将我县建成川东北丘陵地区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县。
茶果产业。以江口、白衣、坦溪、驷马、元山、青凤、板庙等乡镇为中心,建优质水果产业园区10万亩;以笔山、望京、界牌、镇龙等乡镇为中心,适当发展以板栗、核桃、银杏为主的特色优势干果基地3万亩;大力发展有机茶、绿色茶生产,以肖家坡、七里、得胜、皇山茶场为中心,建茶叶基地5万亩。
第三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
围绕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以“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为目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主动承接农业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大开放,鼓励各类企业以资金、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信息入乡”工程,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和市场预警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大有机食品品牌效应;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畜牧站建设,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升农技综合服务能力;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
专栏12 平昌县“十二五”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米袋子”工程:良种繁育、农业科技保障和农机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30万亩高蛋白玉米基地、3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30万亩优质薯类基地、3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粮油储备库建设。
“菜篮子”工程: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动植物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流通体系建设。建优质畜禽养殖场285个、养殖小区786个;新建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万亩水果基地、3万亩优质干果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等。
农业产业化: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5个,建农民专合组织150个,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点245个。
农产品加工业:建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有机净菜深加工;建年产30万吨饲料加工厂一个;建优质茶叶加工生产线。
第十八章 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
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创新扶贫机制,加大扶贫投入,率先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
第一节 整体推进连片开发
坚持“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覆盖全县”,加快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完成15个片区142个村连片扶贫开发。“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驷马-双鹿-元山、得胜-五木、江口-白衣、云台-邱家、岳家-响滩等五大片区。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新居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产业扶贫、农民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建设、生态建设 “六大扶贫工程”,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业主带大户、大户带农户,形成小户连大户、大户连园区、园区形成片的规模产业体系,走出一条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新路。实施41个乡镇114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9.18”洪灾恢复重建工作。
第二节 构建大扶贫格局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战略,不断创新和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实行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有机结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坚持项目推进与资源整合相结合,项目实施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安全饮水及安居住房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扶贫搬迁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把产业扶贫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通过推进财政投入、招商引资、社会参与、慈善捐赠等措施,扶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进入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采用土地集约化经营,实现农户土地入股(租赁)和劳动力务工的双重收入模式,促进企业和农户共赢,形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扎实开展“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的试点工作,将全县4万无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帮助23.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实施“雨露计划”和“一户一策”的细胞工程,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控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加大社会定点扶贫力度,争取国家、省对平昌的定点扶贫,实行县级部门 “一对一”挂钩帮扶制度,形成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合力。
秦巴山区(平昌)扶贫开发:在全县142个村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实施新村建设,、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能力提升、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等工程。 以工代赈:改造中低产田土1.5万亩,新(改)建村道公路1050公里,改扩建塘(库)183处,新建蓄水池580口,新改建渠道245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55处,搬迁贫困人口2341户8000人。 农村土坯房(危旧房)改造:改造农村土坯房(危旧房)10.9万户。 劳务扶贫: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 “9.18”洪灾恢复重建:“9.18”洪灾受损道路、房屋、城镇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 |
第十九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和“一轮连线、二轮扩面、三轮覆盖全县”的思路,以连片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10年时间完成全县新农村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完成245个村(居)新农村建设任务。
第一节 实施新居工程
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编制完善县域新村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农房风貌改造,大力推行《平昌县农房建设与改造风貌图集》,民居新建和改造一律先选址后选图,着力打造彰显川东北民居特色的新型村落民居。按照“一年加快推进,三年全面建设,五年明显见效,分批连片实施”要求,强力推进农村新居工程建设,推行“三不三议三自主”的工作机制,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促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五年内改造土坯房(危旧房)10.9万户,完成风貌改造5000户,农村聚居度达50%以上。
第二节 提升农民素质
把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制定针对农民的长期教育与培训计划,努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实施 “文化富农”战略,积极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工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用工需求,增设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适应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积极培育农民的企业家精神,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第三节 完善公共服务
把村落聚居点作为农村社区来建设和管理,按照“1+6”的模式,以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为依托,集中建好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公共服务中心。完善“三三四”便民服务机制,建立乡镇、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实行民情调查、政策宣传、诉求解决三到户,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群众评议制。抓好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低保、“五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50%以上;认真开展以农民工和特困群众为重点的法律援助,抓好百姓安居工程,逐步解决农村特困危房户、无房户住房问题;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控制人口出生率,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新建一批农村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认真实施农村公益电影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建设,推行村级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健全群防组织,引导村民遵纪守法。
第四节 夯实农业基础
坚持“山水田林路气电机”综合治理,加快新农村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积极实施沃土工程、“金土地”工程和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集中力量抓好农村病险塘库整治和渠系配套工程,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现农村 80%以上的农户通自来水,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积极实施通达、通畅工程,构建“村村水泥路、田间耕作路、院户石板路”的路网结构,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管理主体责任,落实管理养护制度和投入,实现村社公路通达率达到100%,硬化率达到20%以上,田间耕作路、院户石板路达到40%以上;农村电网改造率达到100%,实现农村户户通电;完成广电“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扩大移动电话、网络宽带等通信服务覆盖范围,移动电话、程控电话使用户数达到50%和40%以上。积极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大力推广太阳能、农村沼气,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提高农村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
专栏14 平昌县“十二五”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 新农村建设:完成245个村(居)新农村建设。 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建设:编制100个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规划,建设20个示范村。 农房风貌改造:改造农村土坯房(危旧房)10.9万户,风貌改造5000户。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村级组织(两委)活动场所地为依托,扎实推进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符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沼气建设:建户用沼气2万口,配套“五改三建”。 |
第七篇 切实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为方向,推动公共资源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十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新(改扩)建中小学5所、职业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独立幼儿园43所,建寄宿制学校20所;改造中小学危房22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10万平方米;加强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到2015年,高完中达到国家2010配备标准,其余学校达到省2007配备标准,63所中小学建成标准化实验室,平昌中学、平昌二中建成探究性、数字化、通用技术实验室;扎实抓好校园“六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中心校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县各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师培师训,培育高尚师德,提高师资素质;高度重视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教育,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科技活动,重视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制定完善我县城乡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教育发展统筹力度,不断优化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的教育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体系,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68%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0%以上,在园幼儿学生达到4.2万人。
巩固提升“两基”水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2.5%,小学毕业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达到97%。
基本普及普高教育,整合发展职业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的原则,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力争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8万人,中职学校年度招生规模达5000人以上,中职学校在校学生达1.8万人,普职比达到1: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科学布局城乡校点。稳步推进村校校点合理布局,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适度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健全资助体系,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合理控制县城、乡镇学校规模,有效解决“超大班”问题,推动城乡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专栏15 平昌县“十二五”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教育事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中转房、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新(改扩)建中小学5所、职业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独立幼儿园43所,建寄宿制学校20所。 |
第二十一章 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着力加强乡镇、村(社)等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确保“小病不出社区(卫生院)、大病及时转诊”。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发展民营医院,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立比较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社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100%;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完善疾控体系和急救体系建设,预防与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规范医疗服务收费,理顺药品价格,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健全卫生执法监督网络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确保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城乡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和人才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的搬迁改造,力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建成“三乙”医院,二人民医院达到“二乙”标准;乡镇卫生机构实现房屋改造和设备更新全部达到国家 “一无三配套”目标(业务用房无危房,业务用房、专业设备、技术人员配套),乡镇卫生院90%达到一级卫生院标准,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乡村医生70%以上达到中专水平,到2015年,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5人,拥有病床数3.3张,主要健康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生工作机制和“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突出特色、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县级计生服务站为龙头、乡镇中心计生服务站为纽带、村计生服务室为前沿的技术服务网络,建立满足育龄群众生育健康要求的服务体系;全面兑现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及优先、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厉打击“两非”。建立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计生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1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专栏16 平昌县“十二五” 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卫生事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医疗(社区、村)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工程、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急救体系建设。新建120急救中心、精神病医院,迁建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扩建二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配套及附属设施建设以及乡镇卫生院建设等。 计生事业: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 |
第二十二章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战略”的历史机遇,巩固 “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创建成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的要求,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规划新建文化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人文化宫和县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青少年宫、档案馆,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专用设备配送和文化信息资源中转站建设,以及文化示范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深度挖掘巴文化,积极繁荣文艺创作,着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将军村的命名、建设和宣传工作,将江口醇酿造技术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做好《翻山铰子》的传承、展示和展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中心、村级农家体育健身工程,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城乡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以上。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进壮大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消费。
专栏17 平昌县“十二五” 文体事业重点项目 文化事业:工人文化宫和县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川陕苏区平昌革命文物陈列馆建设,乡镇文化站、档案馆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等。 体育事业:平昌县体育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
第二十三章 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指导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充分发挥项目和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采取设置公益性岗位和提供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社会化和信息化;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城镇居民、农村村(居)民兴办各类创业实体,广泛开辟就业岗位;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五大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健全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帮扶城镇低收入群体、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立和规范各种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重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有序转移城镇剩余劳动力;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二十四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经办服务体系建设,达到社会保障城乡政策制度统一、网络信息统一、公共服务统一。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和衔接,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加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力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好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保服务大厅,加快“金保工程”建设,简化、优化社会保险办事程序,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基金监督、医疗服务机构认定与监管制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发挥最大效益。到2015年,城乡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保率100%,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认真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5000套。以提供满足中等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和销售制度。
第二节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以“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为工作主线,以城乡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社会互助和慈善捐助为补充,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救助中心、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老年人综合福利服务中心“五位一体”的综合项目建设。完善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敬老院、“爱心慈善超市”,新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中心,完善社会慈善事业网络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认真执行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政策,加强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救助,做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县、街道(乡镇)、村(社区)3个层面服务保障网络,实现对各类困难群众的全员覆盖和属地化管理,确保及时有效进行社会救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双拥”创建工作,支持军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改进和完善企业工资决策机制;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劳务输出和自主创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认真落实优惠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专栏18 平昌县“十二五” 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就业促进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城乡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等。 社会保障工程:社会福利综合能力建设、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敬老院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火葬场建设等。村“两委”阵地建设。 保障性住房建设:安置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 |
第二十五章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整合科普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优化科技环境”的工作取向,围绕“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科学普及和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扎实开展五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培训和五项基础工程,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村建设科技工程、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具有较强市场经济驾驭能力的管理团队,建设一个具有综合配套功能的科技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
第二十六章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完善人才创新和创业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加快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人才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落实人才保护政策,实行人才资源的指令性计划配置和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加快建立“平昌县人才交流市场”,实施好 “科技英才计划”、县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和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充分挖掘县内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外地人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盘活现有人才,培养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引进一批交通、建设、国土、水利、畜牧、农技、林业、经管、教育、卫生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
第八篇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完善社会发展服务体系、社会关系协调体系、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建设,加快构建县乡村分层社会管理体系。
第一节 倡导新风尚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红军精神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王瑛精神,争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着力构建“平安、诚信、生态、和谐”的平昌地域形象。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传承孝道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引导群众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丰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考评体系。开展“文明诚信行业”评选活动和“文明县城”创建活动。
第二节 建设新社区
夯实基层基础,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以社区(村、居委会)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基层安全监管、矛盾化解、治安管理等阵地规范化建设,完善乡镇公共服务中心,建立中心村、聚居点公共服务阵地。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加强分类管理,强化村(居)民自治,网格化管理社会治安、环境治理、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两新”组织,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第三节 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完善 “大调解”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坚持“三三四”群众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和群众工作体系;建立信访信息系统,实现信访信息互联互通,坚持信访问题分类处理,实行老难信访台帐管理,初信初访现场解决,包案责任一包到底,非访缠访依法治理;完善信访和群众工作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落实信访和群众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常态做好信访和群众工作。
第二十八章 建设学习型社会
坚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整合教育资源,依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教育,搭建社会化教育平台,大力推动继续教育,促进全体公民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切实加强干部职工“三大能力”建设,加强政策法规、计算机和普通话应用能力培训;加强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宣传,积极动员和吸引干部群众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在全县上下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潜能,培养市民使用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习惯,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第二十九章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职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按章程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加强民族、**、外事、对台和侨务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律咨询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积极推进阳光政务,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居)民自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二节 切实加强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治县,扎实开展“六五”普法,积极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加强行政复议,强化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认真执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行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和高效运作,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强化行政权力监管制约,加强执法队伍管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维护法制权威,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农村以村组、城镇以社区为主、机关以单位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完善法制服务体系,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建好法律援助中心。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政准则》,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开展廉洁从政警示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深化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机构编制工作离任审计制度,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专项评议,切实加大案件查办力度,铁腕惩治“吃拿卡要”,严厉查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行为,坚决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破坏投资环境、影响对外形象、阻碍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第三十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加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安全发展主题,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四式管理”,深入推进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查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继续深化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从严查处“三非”,打击“三违”,突出职业健康卫生安全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保障体系、指标考核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有效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整合应急资源,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指挥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气象、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监控能力。健全洪涝灾害防治体系,完善库区、洪灾区移民扶持政策,提高防洪减灾预警和指挥能力;重点加强通巴两河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和城镇防洪堤建设;大力实施天保工程、水保工程及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搬迁等重大项目,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防治;加强灌区水库及渠系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升抗旱能力;加强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提高地震综合防御能力;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立体化(人防、物防、技防)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和其他非法组织;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依法打击暴力、恐怖、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加强县公安、司法、审判法庭业务用房等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法工作能力。大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加强“科技强警”和政法信息化建设。
专栏19 平昌县“十二五” 公共安全重点建设项目 法院审判法庭建设:建业务用房20000平方米。 安置帮教及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在528个村(居)新建安置帮教及社区矫正工作站,新建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基地。 司法业务用房建设:建法律事务接待用房、人民调解业务用房、社区矫正业务用房、安置帮教业务用房、律师公证业务用房、法制宣传业务用房、普法依法治理业务用房、“148”法律服务业务用房、信访业务用房、教育培训用房、网络信息中心等;完善县城司法办公设施、场地、绿化、设备等配套设施。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基地建设:新建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公安武警综合训练基地:新建训练、食宿业务用房,射击场、综合体能训练场、架训场等。 地质灾害避险治理和搬迁:治理地质灾害项目30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户1875户。 公安局车辆检测所:占地150亩,新建车辆检测所业务用房2500平方米,检验、检测、驾训场,面积36000平方米。 气象自动化监测系统:建江口、兰草等55个监测点,购置区域自动化设备55套,值班室各100平方米,建防灾减灾指挥中心1000平方米。 |
第九篇 强化投资拉动 增强发展后劲
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落实刚性措施,发挥投资效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9.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6.4%,拉动经济增长7%以上。
第三十一章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形势,深入研究和对接国家政策投向,全力利用政策、争取政策、创造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等共性政策,西部大开放、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等区域性政策,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等特殊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在财政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补偿、税费返还、产业培育、扶贫开发、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抓住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力争将我县挤进“国家深度贫困县”行列,争取符合条件的重点贫困村和将军村得到国家认可,争取把新标准下的23.2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扶持范围。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撬动市场资源、激活市场力量的政策,发挥政策的放大效应和杠杆作用,让市场主体充分参与,聚集更多的市场资源。
第三十二章 强化项目带动作用
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增强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项目储备、争取和实施,充分发挥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坚持从平昌的长远发展出发,站在战略的高度规划、储备项目。掌握县情,吃透政策,根据国家投资导向,包装生成项目;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借脑、借智、借技术、借人才策划生成项目;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区域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储备推介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对已经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项目进行滚动储备,不断完善优化项目储备库。加快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提高项目的成熟度。
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争取。在做好政府性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前提下,围绕国家投资政策和导向,灵通信息,加强沟通衔接,积极申报争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力度。抓住“大交通”格局形成机遇,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力度。
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资金、拆迁等具体问题,营造项目建设的良好环境,确保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加强项目监管,严格落实工程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业主单位主要负责人廉洁承诺、质量承诺、安全承诺、效能承诺四项制度,严格规范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行为。对涉农项目,坚持“党政牵头揽总、部门参与规划、依规申报立项、整合联运实施”,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提升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专栏20 平昌县“十二五”重大项目计划汇总表 |
||||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总数(个) |
项目总投资(亿元) |
“十二五”计划投资(亿元) |
|
合 计 |
205 |
948 |
691.5 |
一 |
基础设施 |
62 |
271.1 |
136.5 |
二 |
产业发展 |
59 |
249.1 |
153.7 |
三 |
民生及社会事业 |
74 |
414.9 |
393.7 |
四 |
生态环保 |
10 |
12.9 |
7.6 |
第三十三章 激活民间投资
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激活民间投资为突破口,提升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持续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加大创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创业意识,营造创业良好氛围;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和咨询机制,加强创业服务,积极为有创业愿望的群众提供创业信息、推荐发展潜力良好的创业项目和法律法规咨询,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为重点,不断拓宽创业主体,鼓励支持农业技术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残疾人等人员开展自主创业,积极回引在外务工和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注册发展中小企业500家,其中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中小企业50家。
按“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登记条件,拓宽创业领域,扩大投资范围;加强融资担保服务,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向低收入和就业较难的群体倾斜,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创业发展基金,采取贷款贴息、创业奖励、信用担保、直接投资等方式,着力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按政策减免税收,减轻民营经济负担。力争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以上,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三十四章 优化投融资方式
积极打造“政府引导、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切实解决资金紧缺问题。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进入经营性领域的政府投资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
加快建设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加强城镇土地经营,提高政府储备经营土地能力,开展土地整理项目贷款,健全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积极开展 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运营—移交)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构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银企、银政交流和对接。
大力发展非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投融主体,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联营、并购等方式进入或组建社会发展投资公司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促进和引导民间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引进和培育新型投融资主体。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商业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创新担保、贴息贷款手段,积极开展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业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第十篇 健全实施机制 实现规划目标
为确保实现本规划目标和任务,必须在遵循市场资源配置规律的前提下,加强政府指导,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统筹相关力量,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落实投资政策,发挥投资对经济拉动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重点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
落实消费政策,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引导、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落实产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提供必要的财政补助,支持基础类和公益类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两高一低”产业发展。
落实财税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增加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运用财政杠杆,采用担保、奖励、补贴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
自规划颁布之日起,要向社会大力宣传规划思路、目标、措施,并定期发布规划执行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提升全社会对规划的认知度、认可度和参与度,促进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形成合力,确保实现规划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全域平昌”理念,根据《纲要》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各相关部门要加快围绕交通、水利、产业、城镇建设、民生民本、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编制一批重点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要服从《纲要》内容,规划之间要注重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目标、产业布局、投资安排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专栏21 重点专项规划目录 |
||
序号 |
专项规划名称 |
牵头单位 |
1 |
平昌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
县交通局 |
2 |
平昌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
县水务局 |
3 |
平昌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
县住建局 |
4 |
平昌县“十二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县国土局 |
5 |
平昌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
县农办 |
6 |
平昌县“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
县经信局 |
7 |
平昌县“十二五”天然气发展规划 |
县发改局 |
8 |
平昌县“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
县商务局 |
9 |
平昌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
县旅游局 |
10 |
平昌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
县扶贫局 |
11 |
平昌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
县科文局 |
12 |
平昌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
县教育局 |
13 |
平昌县“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
县卫生局 |
14 |
平昌县“十二五”文化体育发展规划 |
县科文局 |
15 |
平昌县“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
县人社局 |
16 |
平昌县“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
县计生局 |
17 |
平昌县“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县环保局、县林业局 |
18 |
平昌县“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
县招商局 |
19 |
平昌县“十二五”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 |
县政法委 |
20 |
平昌县“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
县安监局 |
21 |
平昌县“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
县应急办 |
围绕本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改革等,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对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对于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纳入各部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接受县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县级有关部门要负责及时处理和反映。在规划实施中期,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五节 依法调整规划
本规划纲要一经正式颁布实施,即具有法律效力,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乡镇、部门要严格遵守总体规划。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时,须由县人民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由县人大或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个人、团体均不得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