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相似的字,有的字虽然看着有些许不同,但它们所含有的意思可谓是差之千里。在很多古代的电视剧当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媵侍”这个词语,这个词语多出现在公主出嫁之时。“媵”这个字乍一看和“腾”非常的相似,两者之间的不同处在于前者是下面是“女”,后者则是“马”字。“媵”读作“yìng”,在汉字释义上,“媵”这个字有着多层含义,其中最为常见的意思是“陪嫁、从嫁、或者是随行出嫁的人”。
如《韩非子·外储》中有“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这里是说作为陪嫁的人达到七十人。“媵侍”主要指侍奉的“奴仆”,或者是陪同正妻一起出嫁的人。而除了有陪嫁的意思,在不少层面上,“媵”这个字还有其他的含义。在《尔雅》中:“媵,送也”,指的是“相送”或者是“致送”的意思。除此之外,这个字还有“服役的女人”的意思。在古代,不少作为庶贱者,或者服役的女人,都会被称之为“媵”。那么“媵”这个字究竟是怎么产生呢?据说,古时,贵族女子出嫁需要以自己的妹妹或是婢女陪嫁到婆家,“媵”的角色需要低于正妻,也就是妾的角色。这种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媵妾制度,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制度的存在,主要出于两个原因考虑。一是巩固正妻在婆家的地位,因为如果妾也是自己带来的人,相对外来的人来说比较好拿捏。而且也可以为自己的丈夫繁衍后代,生下的孩子也要奉称她为主母。第二个则是,古时原本就流行多妻制度,带几个陪嫁,一方面自己进入夫家不至于没有贴心的人在身边,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娘家对这段婚姻的重视。最早,“媵”主要限制在妹妹或者是一些堂姐妹当中,这也是规格比较高的陪嫁,因为有亲属的关系。比如娥皇女英共侍一夫,再比如三国中孙权的母亲也是和她的亲妹妹一起嫁给了孙坚。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媵”逐渐发展到同宗族以及婢女身上,也因此,后来贵族女子出嫁,往往陪嫁的婢女就有好几个。这些人的身份虽然形同妾,但常常因为是主母那边带来的人,因此她们的身份又要比妾高一点,她们最大的用处就是照顾好主子的生活,同时稳住夫家的心。与妾不同的是,“媵”拥有着正式的身份,在古时期,她们可以进出一些正式的场合,比如祭祀等等。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是她们背后依靠着主母,有着家族的荣耀和背靠。相比之下,妾的地位则比较低。因为妾大多数都没有家庭的依靠,她们或是一些普通家庭,或是一些青楼女子,甚至是奴隶等等。没有娘家支撑的她们,往往只能靠着夫君的疼爱以及生的子女来维持家中的地位,因此相比媵而言较为逊色。你们还知道关于“媵侍”的哪些制度呢?